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临安不夜侯 > 第587章 猛药

第587章 猛药

第587章 猛药 (第1/2页)

轿中,汤思退端坐其上,送信人跪坐于毡毯之上,把马军司派出了三路精骑离京的详细情况对他说了一遍。
  
  汤思退沉吟道:“三路人马,三千兵马,分赴不同的方向了?”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汤思退陡然想起了他为难晋王赵璩,故意送去让晋王处理的三桩“造反案”。
  
  难不成……
  
  不应该啊!
  
  我大宋对于造反,一向是能抚则抚。
  
  这三桩事件我都仔细看过了,最严重的也不过就是赶走税丁了,占桥收税,也不是严重到需要出动禁军的大事啊。
  
  他不该着令地方抽调厢兵和差捕,去软硬兼施解决此事吗?
  
  汤思退早就想好了对策,他要用这三桩案子为难一下赵璩。
  
  与此同时,他在这里召集群僚,欢歌畅饮,也是对晋王赵璩一种无形的示威。
  
  大宋惯例,对于这种围攻地方官、起衅闹事者,一向都是能抚则抚。
  
  纵不能抚,这点小事儿,实则也只是地方官治下的一桩小事,着令地方官解决即可。
  
  而他则会授意这些地方官,拖延不办甚至激怒那些乱民,让他们把事情再闹大一些。
  
  到时候,他们就可以趁机在朝堂上向晋王施压了。
  
  晋王束手无策之后,这个案子还得交给他来办理,他就可以对这几处起衅闹事的汰官裁吏大加优抚,平息其事。
  
  然后……
  
  然后官家摩拳擦掌要裁汰冗滥的新政,便会就此夭折了。
  
  可如今……
  
  “本执政知道了,回复你家老爷,守好临安府。裁汰冗滥,令得民怨四起,地方上时有骚乱,但临安行在……不许乱!”
  
  “小人遵命!”
  
  送信人恭应一声,退出车去,那车仍缓缓而行,他就利落地跳下车去,快步离开了。
  
  暗中,两道人影交替跟蹑着,这人浑然不觉,带着两道人影儿,一直来到一户人家。
  
  他叩了叩朱漆大门,大门未开,只开了一道角门。
  
  开门的门子一见来人,便闪身让他进了门,再探头左右看看,然后把角门关上了。
  
  暗中两道人影又捱了片刻,才悄悄走近过来,站在门口,抬头向门楣上看去。
  
  “刘府!”
  
  这是临安府专司律法事的监州通判刘以观的府邸。
  
  两个人影互相打个手势,悄然退回了夜色之中。
  
  ……
  
  杨府,正房。
  
  室中灯光柔和。
  
  帷幔之中,突然探出一只柔荑,胡乱地想要抓住点什么,可实在没什么可以攀附的。
  
  那素手便先抓住了床单,揪得床单团起,终忍不住,又一把扯住了床帷。
  
  她硬生生扯下半扇帷子,露出一张潮红的俏脸,眼神儿迷离,额上细汗涔涔。
  
  “姐……姐姐救我,丹娘……姐姐……”
  
  鹿溪气喘吁吁地开始呼救了。
  
  外间卧室里,阿里虎听到了自家大娘子的呼救。
  
  可是她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便果断放弃了“救主”的想法。
  
  还是自己肚子里这個更重要啊,主母大人,对不住了,你……你再坚持一下,撑一撑也就过去了。
  
  杨沅今夜没像萧毅然、卢承泽一样半推半就地留宿于娼家,可也被箫韵、漪菊、茶靡三位欢场高手撩的火起。
  
  回来之后,便是鹿溪承受了这样无情的鞭挞。
  
  如今实在捱不住,她就下意识地向丹娘搬救兵了。
  
  当初这座宅子修建的时候,她就和丹娘约好了两人的房间相邻,住的最近不过。
  
  “呀~”
  
  两室之间的暗门儿开了,小青棠跑了过来。
  
  发披双肩,光着脚丫,月白色的灯笼裤儿在足踝处笼了几迭,说不出的可爱。
  
  “大娘子,我干娘说,洛药师说了,头三个月切忌动了胎气,大娘子您只能自求多福了。”
  
  鹿溪就像溺了水,有气无力地招手:“臭丫头,我说……你快救我……”
  
  “好嘞!”
  
  小青棠就等这句话了,顿时眉开眼笑,“吧嗒吧嗒”地就跑了过去……
  
  ……
  
  次日一早升衙,汤思退便叫人去请各位参政齐聚沈相官署。
  
  随后他又派一人,去枢密院让杨存中到沈相官署相见。
  
  众执政不知出了什么大事,纷纷赶赴首相官署。
  
  因为次相魏良臣和参政张浚伴驾去了成都,所以赶到首相官署的就只有陈康伯、陈俊卿两位执政。
  
  汤思退一到沈该面前,便怒不可遏地把枢密院擅自调动三千骑兵离开京师的消息告诉了几位宰执。
  
  沈该听了,顿时色变。
  
  枢密院居然绕开他们各位宰执,擅自调动兵马出京,此事可着实不小,一旦放纵,后患无穷啊。
  
  沈该把白眉一耸,沉声道:“立即传杨存中来见!”
  
  汤思退道:“首相,汤某已派人促请了。”
  
  陈康伯和陈俊卿互相递个眼色,默默地坐在一边沉吟不语。
  
  他们两个,陈康伯是坚定的激进派,与沈该、汤思退等不是一路人。
  
  陈俊卿是官家做郡王时的王府教授,官家的铁杆儿,所以也是不会轻易对沈该、汤思退的意见表态的。
  
  不过,对于枢密院越过文官宰执擅自调兵一事,他们其实也有些不满。
  
  这倒不是因为觉得杨存中冒犯了他们的权威,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让将领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后果确实太严重了。
  
  很多人是简单的二极思维,非好即坏,非友即敌,非此即彼。
  
  这个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哪有那么简单。
  
  比如宋朝军事的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政策,因为它后来产生的弊端,就被一些人彻底否定,把它从头到脚喷成了一坨屎。
  
  孰不知它也是大宋的统治者汲取前朝的教训,从而做出的精心设计。
  
  大唐的藩镇作乱,尤其是安禄山起兵后,一个月攻下东都洛阳,半年内打下京城长安,大唐名将连连折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枝弱干,重兵在外。
  
  突然冒出个手握重兵的反叛者时,国内根本无兵可用。
  
  唐玄宗当时派出的封常清、高仙芝等名将,统领的都是刚刚成军不到一个月的老百姓,根本形成不了战力。
  
  有了大唐的前车之鉴,又有了五代十国将领们轮番干掉老大,自己坐天下的“习俗”,大宋才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在当时来说,它就是最好的安排。
  
  只不过,任何一种制度,都应该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任何一种制度,在形成、稳定下来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一大批既得利益者。
  
  到了该做改变的时候,他们就会跳出来成为阻碍变革的阻力。
  
  于是,曾经最优越、最合适于当时的制度,在该改变时不改变的情况下,最后就成了反噬的恶兽。
  
  然后,后来者就把它做为一个教训,再次尝试研究出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
  
  但是,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
  
  每一种汲取了前朝教训的新制度,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都会再次成为后来者的一个教训。
  
  这个怪圈,一直打不破。
  
  对于宋朝而言,它在建国之初便定下的这种最合适的军事制度,现在已经开始拖后腿,到了可以适度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但是惯性使得很多人对此顾虑重重,不敢轻举妄动。
  
  比如陈康伯和陈俊卿,他们是坚决站在官家赵瑗一边儿的,但他们也忌惮让武将拥有更大的权力。
  
  文官的权力一旦失去了节制,他追求的是权倾朝野、唯我独尊;
  
  武将的权力一旦失去了制约,他会干什么?
  
  适度做出改变?
  
  到什么程度算是适度?
  
  一旦这个适度其实是不适度的,我岂不是成了天下罪人?
  
  因此,陈康伯和陈俊卿也没有即时表态,他们要等杨存中来了,弄清楚原委再说。
  
  杨存中来了,他刚一到,汤思退便咄咄逼人,向他质询起了擅自调兵一事。
  
  杨存中坦然道:“首相、各位执政,杨某并未擅自调兵,杨某是受命于监国晋王,拿到令箭兵符,方才签署调兵之令的。”
  
  汤思退道:“朝廷用兵,向来是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帅臣概由文官出,战罢缴兵。请问杨枢使,此番调兵出京,以何人为帅臣,为何我等宰执,无一人知晓?”
  
  “帅臣由天子任命,这是规矩。帅臣必由文臣出,这可不是规矩。”随着声音,晋王赵璩昂然而入。
  
  他就知道,调兵出京这事儿,瞒不了太长时间。
  
  沈该等人纷纷离座施礼,见过监国。
  
  赵璩摆摆手,走到上首,把沈该的位子占了,说道:“本王受天子所托,今为监国,代持天子权柄。
  
  枢密院是受本监国所命调的兵,三司是受本监国所命出的兵,至于帅臣……”
  
  赵璩向几位宰执看了一眼,道:“本王一共调了三千兵,分赴三处,每处不过一千。
  
  不是甚么紧要大事,甚至用不到粮草辎重,地方官府便足以供应而不伤元气,因此未派帅臣。
  
  兵贵神速,未及告知诸位大臣,这不,昨日发兵,今日本王便来告知了么?”
  
  沈该眉头一皱,道:“不知监国往何处发兵,所为何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