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王朝1566:全2册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第1/2页)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确是太大了。在北京此时是狂风后的雷电暴雨,在这里却是烈日高照,新安江水湛蓝澄澈地流着,停在江面的粮船浮在那里动也不动。
  
  白底红字的“织造局”灯笼依然高挂在每条船的桅杆上,十分醒目。
  
  护粮的兵都钉子般在码头沿岸上站着,他们的对面是无数淳安的灾民。
  
  沈一石又坐到了大船船头的那把椅子上,身上却没有再穿官服,外面套着一件双面透绣上百朵淡粉色梅花的纻罗长衫,贴身穿着一件素白的蝉翼长衣,用一条素白的绸带系着,发髻上也束着一条白底透绣着几朵淡梅的发带。这时淡淡的江风将外面那件长衫轻轻拂起,一眼望去,这一身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雪地绽梅图!
  
  那张脸也薄薄地敷上了一层白粉,双眉入鬓,二目深沉,静静地望着从上游远方流来的江水。
  
  突然,他的耳朵动了一下,目光似乎望见了江流远处隐隐约约浮现出来大群的马蹄声!
  
  ——这是能够听见一千三百年前嵇康《广陵散》琴声的耳朵!这是能听见两千里外玉熙宫嘉靖声音的耳朵!
  
  而这时的岸上,人群依然十分安静。
  
  沈一石的耳朵又动了一下,无数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岸上的人群这才有了感觉,立刻有人骚动起来。
  
  淳安北门的驿道上,一群坐骑出现了,扬起漫天的尘土,正向码头这边滚滚而来!
  
  马队越来越近,驰在最前面的是海瑞,紧跟他身后的是总督署的亲兵,而领着大队兵骑的竟是蒋千户、徐千户,还有沈一石的那个管事。
  
  骑在马上,海瑞的眼睛犀成了一线,在烈日光照下望向江面那一排桅杆,望向桅杆灯笼上“织造局”的红字!
  
  码头岸边,臬司衙门押粮的另一个千户立刻向兵士喊道:“买田的到了!都守住了,闲杂人等一律不许靠近粮船!”
  
  兵士们动了起来,把那些灾民百姓往后边赶。
  
  海瑞的马驰到码头岸上停住了。他身后的马队都跟着停住了。
  
  海瑞的目光望向了坐在大船船头的沈一石,望向了那一身炫人眼目的装束,双眉一耸,两眼立刻射出厌恶的深光!
  
  沈一石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远方的江流。
  
  押粮的千户大步走了过来,向蒋千户、徐千户打着招呼:“先下马吧,到船上吃杯茶!”
  
  蒋千户和徐千户却阴沉着脸,没有反应。
  
  押粮的千户有些诧异,这才感觉到了什么,望向马队最前方那个七品官。
  
  海瑞大声说道:“换防!蒋千户、徐千户的兵在这里看护粮船,这里的兵去城里听高府台调遣!”
  
  蒋千户和徐千户带着马队默默地向岸边一线布开。押粮的千户还在发懵,这时兀自大步走到蒋、徐面前:“怎么回事?他什么人,敢调派我们?”
  
  蒋千户阴沉着脸:“他手里有总督衙门的调令,换防吧。”
  
  押粮的千户兀自在那里发怔。
  
  海瑞这时盯向了他:“我说换防,你没听见?”
  
  押粮的千户有些醒悟过来,却依然没有下令调兵,望向海瑞:“我要看总督衙门的调令。”
  
  海瑞掏出了一纸调令,拿在手里。那千户走了过来,便要去拿。海瑞:“看就是。”
  
  那千户的手又缩回去了,目光望处,“浙直总督署”几个鲜红大字的印章赫然醒目!
  
  “换防!”海瑞将调令一收。
  
  押粮的千户惶惑着眼,向他的兵走去:“列队!列队!”
  
  海瑞这才下了马,把缰绳扔给了身边的一个亲兵,慢慢走下码头,向坐着沈一石的那条大船走去。
  
  四个亲兵不远不近地跟着他也向那条大船走去。
  
  沈一石慢慢站起了,又慢慢转过身子,望着从跳板慢慢走向大船的海瑞。
  
  海瑞走到跳板尽头,并不急着登船,在那里站定了,审视着站在船头椅子边望着自己的沈一石。
  
  两双目光在这一瞬间碰上了,短暂的凝固,短暂的互相审视。
  
  沈一石的脚不动了,淡淡的江风吹拂下,那一身“雪地梅花”慢慢飘向海瑞。在大船的船舷边站住了。
  
  一个在跳板尽头,一个在船舷边,两人相距也就数尺,两双目光都盯着对方。
  
  “报上贵驾的职务。”海瑞突然发问。
  
  沈一石:“在下沈一石,替江南织造局经商。”
  
  海瑞:“经商?那么说你只是个商人?”
  
  沈一石:“就算是吧。”
  
  “《大明会典》载有明文,商人不许着纻罗绸缎,你这身装束怎么说?”海瑞这句话问得声调低沉,却透着严厉。
  
  沈一石淡淡一笑:“海老爷这句话还真将我问住了。”
  
  “请回我的话!”海瑞的声调突转高亢,目光直刺沈一石的双眼。
  
  听他声音大了,总督署几个亲兵立刻从码头的石阶上登上跳板,向海瑞身后走来。
  
  海瑞没有回头,只挥了挥手,那四个亲兵又从跳板上退了回去。
  
  沈一石这一下收敛了笑容,带着几分敬重:“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刚峰先生不愧是刚峰先生。”
  
  海瑞:“我再说一遍,明白回话。”
  
  沈一石却并不回话,扬起双手拍了一掌。
  
  大船舱雕花门扇里出现了那个管事,接着出现了那四个艺妓,每人手中都捧着一个托盘:第一个托盘托着一顶六品纱帽,第二个托盘托着一件六品中宫官服,第三个托盘托着束系官服的那条玉带,第四个托盘里托着一双黑色缎面的官靴。由那个管事领着,四艺妓四托盘都捧到了沈一石的身前。
  
  沈一石:“大明律法,商人不许穿着纻罗绸缎,我却穿了。为什么,你给海老爷说说。”
  
  “是。”那管事轻接一句转而大声说道,“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织商沈一石当差勤勉,卓有劳绩,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
  
  海瑞微微一怔,接着望向那四个难掩风尘的女子,望向她们托盘中的纱帽袍服玉带和官靴,眼中闪过一道愤怒的光,很快又收敛了,转望向沈一石:“原来朝廷还有赏商人功名顶戴的特例,难怪这套官服要托于妇人之手。”
  
  沈一石:“海老爷说得极是。虽说这个功名是皇上天恩特赐,沈某平时也是从来不敢穿戴,毕竟不合大明朝的祖制。”说到这里他的声调清朗了:“可既然皇上赏了我功名,我就不只是一个商人了。这也就是沈某敢穿纻罗绸缎的缘由。这样回话,不知海老爷认不认可?”
  
  祖宗成法,国家**,竟能通过太监直达皇上擅自改了,滥赐商人,还逼着自己认可,可见大明朝太监官员商人勾结营私已到何种地步!面前这个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也就是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田地,还敢如此招摇轻狂,海瑞胸中那把怒火熊熊燃起,可外表上越是这个时候越是冷静,直望着沈一石的两眼:“你刚才自己说了,皇上这样赏你功名顶戴并不合大明朝的祖制。现在是不是要我认可你这句话?”
  
  大明朝多少厉害的官员都打过交道,如此机锋逼人的官员沈一石也还真是第一次遇到,遇强愈强,一直是沈一石的过人处,何况这回来本就是背水一战,遇到这般高人,一路上的惆怅失落立刻被对方无形的机锋激化成一决高下的斗志。他又笑了,答道:“三年了,每次见到这套官服沈某都忐忑不安,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替我将官服品级还给朝廷的人了。海老爷,饥民待哺,粮米在船,这才是大事。沈某是不是该穿官服还是该穿纻罗绸缎可否过后再说?”
  
  “不可。”海瑞断然答道,“你要是正经的官员就立刻换上官服,你要只是个商人就立刻换上布衣。”
  
  沈一石:“穿官服换布衣与今天灾民粮米的事有关吗?”
  
  “当然有关!”海瑞的声调又严厉起来,“你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的田地。你要穿上官服,我便上疏参织造局。你要换上布衣,我便立刻将你拿下!我再问你一句,你是立刻穿上官服,还是换上布衣?”
  
  沈一石轻摇了摇头:“我已经说了穿官服还是换布衣与灾民和粮米并无干系。”
  
  海瑞:“那就是说贱买灾民田地的事并非织造局所为,也不是宫里的本意了。来人!”
  
  他身后几个亲兵同声吼应。
  
  海瑞:“先将每条船上织造局的灯笼都取下来,再把这个人拿了!”
  
  “慢着。”沈一石也立刻大声说道,“但不知海大人为什么要取船上的灯笼?”
  
  海瑞的眼光刀子般射向沈一石:“打着宫里的牌子来贱买灾民的田地,诽谤朝廷,以图激起民变,你还敢问我?”
  
  沈一石又轻轻摇了摇头:“原来为了这个。”说到这里他大声向那些船嚷道:“把灯笼下的帖子放下来!”
  
  立刻,每条船的灯笼下原来还卷吊在那里的丝绸帖子同时放了下来。
  
  无数双目光都望向了那些帖子——每张帖子上都写着大大的四个字:“奉旨赈灾”!
  
  海瑞的目光也慢慢望向了大船的桅杆,立刻他的眼中也泛出了疑惑。
  
  ——桅杆上,上面灯笼“织造局”三个红字和下面帖子“奉旨赈灾”四个大字醒目地连成了“织造局奉旨赈灾”七个大字!
  
  紧接着,岸上发出了喧闹声,灾民们都欢腾了!
  
  海瑞的两眼却一下子茫然了!
  
  “请吧。海知县。”沈一石做了个手势。
  
  这条船确实很大,船舱正中摆着两张好大的书案,书案上堆着一摞账册。海瑞看了沈一石一眼。
  
  “账册都在这儿,请海知县过目。”沈一石不咸不淡地说。自顾在案边坐下。
  
  海瑞也不说什么,坐在书案边翻起账册来。一个时辰中,两人也没再说一句话。最后一卷账册看完了,海瑞把目光转望向一直陪坐在大案对面的沈一石。
  
  沈一石这时却闭上了眼睛,在那里养神。
  
  海瑞也不叫他,心绪纷纭,船舱里却一片沉寂。
  
  海瑞平生厌商,跟商人打交道这还是头一回,跟这么大的商人打交道,一交手又是这么一件通天的大事,而且突然间变得如此扑朔迷离,更是大出意料。看完了沈一石赈济灾民的账单,原来一切设想好的方案,到这个时候竟都不管用了。自己想要扣粮船而赈灾民,然后借此把严党改稻为桑的苛政就此推翻了,现在竟然是浪打空城。对方不但不是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来贱买田地,而是把好卖给了皇上,自愿借粮给两个受灾的县份。这样一来,“赈”字解决了,“改”字又将如何?总不成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这么简单就变成了赈济灾民。良知和定力告诉他,这件事背后一定有更复杂的背景,或是有更隐蔽的谋划,接下来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大的变故!海瑞警觉起来,一时也想不明白,只能告诉自己,先听,弄明白对方究竟要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刚峰公,看完了?”沈一石终于睁开了眼。
  
  “看完了。”海瑞的目光直接沈一石的目光,“我冒昧问一句,你是个商人,虽有个六品顶戴也不过虚设而已,赈灾并不是你的责任,你为什么这么做?”海瑞定定地望着沈一石的眼睛问道。
  
  “我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沈一石坐在他的对面,毫不躲避,也望着海瑞的眼睛。
  
  海瑞只望着他。
  
  沈一石:“我是个商人,可我是替织造局当差的商人。朝廷叫我多产丝绸,我就拼命替朝廷多产丝绸。现在出现了灾情,也是朝廷的事。浙江官府拿不出粮来赈灾,我先垫出钱买些粮借给官府,帮了朝廷,也就是帮了自己。到时候你们也会还粮给我,我也不损失什么。但不知我这样说,海大人认不认可?”
  
  海瑞:“改稻为桑呢?你把钱都买粮借给了灾县,买不了田改不了桑,怎么多产丝绸?”
  
  沈一石:“朝廷要改稻为桑也不是我沈某一个人的事。那么多有钱的都可以出钱买田改种桑苗。还有百姓自己,有了粮今年也可以把稻田改种桑苗。到时候只要能够把产出的生丝多卖些给我,让我多织些丝绸出来,织造局的差使我也就好办了。”
  
  话说得如此入情入理,又如此切实可行,这大大出乎海瑞意料。有这么一个人,又有如此识大体谋大局的胸襟,一出手竟将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万难自解的事真正地“两难自解”了,织造局和浙江官府为什么事先毫不与他商量?而这个人竟然也不跟官府通气,这个时候突然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将粮食给自己送来了!这到底是个什么人?
  
  “签借据吧。”沈一石不容他多想,“灾情如火,六成半的粮借给你们,我还得去建德,将剩下的三成半借给他们。”
  
  海瑞还是定定地望着他。
  
  沈一石:“海大人要是还有疑心,我就把粮运回去。你给我写一个不愿借粮的凭据,我也好向织造局交差。”
  
  笔砚纸墨就摆在桌上,海瑞点了点头,拿起了那支笔。
  
  门外,大雨还在下着。两个管事一边一个,手里都整整齐齐地捧着一叠干净衣服,屏住气低着头站在门的两边。
  
  罗龙文和鄢懋卿一边一个,默默地站在严世蕃下方的两侧。
  
  严嵩躺在那把躺椅上,双眼失神地望着屋梁上方。纱帽依然整整齐齐地戴在头上,上面还是湿的。袍服也依然穿在身上,上面也是湿的。
  
  老父没换衣服,严世蕃此时也只好穿着那一身湿透了的衣帽,闷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那么多藩王,中宫还那么多人,每年开支占去一半。去年修宫殿,又占去三分之一。国库空了……国库空了倒说是我们落下的。”严世蕃闷着头说话了,“还说改稻为桑是替我们补亏空……”说到这里,严世蕃在玉熙宫都没有滴下的眼泪,这时流了出来。
  
  严嵩还是两眼虚望着上方。
  
  罗龙文和鄢懋卿只是怔怔地望着严世蕃。
  
  “你们说!”严世蕃站了起来,“这国库到底是朱家的还是我们严家的?”
  
  “来人……”严嵩突然喊了起来,接着是一阵猛咳。
  
  罗龙文和鄢懋卿立刻奔了过去,一人抓住他一只手,罗龙文用另一只手穿过他的后颈把他扶坐起来,鄢懋卿用另一只手掌抚着他的胸。
  
  严嵩喘咳定了,虚弱地说道:“来、来人……”
  
  门口的管事这才走了进来:“相爷,您老有何吩咐……”
  
  严嵩:“拿、拿把刀来,交给严世蕃,让他杀了我……”
  
  听他这样一说,那管事吓得一哆嗦,“扑通”就跪下了,罗龙文和鄢懋卿也是一惊,跟着在他身旁跪下了。
  
  严世蕃也闭上了眼,提起袍子跪下了。
  
  “你们先出去吧。”罗龙文这时不得不说话了,望了一眼跪在那里发抖的管事。那管事哆嗦着站了起来,退了出去,门口那管事也跟着他走了开去。
  
  罗龙文:“阁老、小阁老都不要急。眼下最要紧的是弄清楚,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田到底是谁干的。”
  
  鄢懋卿也接言了:“这一点十分要紧。按理说郑泌昌、何茂才再糊涂也不会糊涂到这个份上。那就剩下了两种可能,一是胡宗宪在背后使坏,用意也是为了阻挠改稻为桑。二就是织造局的人自己干的。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呢……”
  
  严世蕃性情暴烈,但勇于任事、头脑机敏却远胜于他人,这时跪在那里听二人漫无边际的猜测又忍不住厌怒了:“你们的脑子是不是被太多的钱给塞实了!”
  
  二人一怔,望向严世蕃。
  
  严世蕃:“胡宗宪阻扰改稻为桑都为了他自己那点臭名声,左一道疏右一道本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坏事都是我们做的,不是他做的。这时候使这个坏对他有什么好?居然还猜到是织造局自己干的,织造局要敢这样往皇上脸上泼脏水,何不拿把刀把自己的脖子抹了!这么明白的事在这个关口你们还看不清楚,这件事就是裕王手下那拨人逼出来的!老爹不明白,还找徐阶去谈心,还相信徐阶会叫赵贞吉给浙江拨粮,还指望着将首辅的位子传给徐阶,指望徐阶给你老遮风挡雨……”说到这里他喉头一下哽住了。
  
  罗龙文、鄢懋卿一下子明白了,也更震惊了,望着小阁老,又慢慢望向阁老。
  
  严嵩也被儿子的话触动了衷肠,一直望着上方的眼慢慢转望向跪在面前的严世蕃。
  
  严世蕃抹了把泪:“你老骂的是,儿子们是在专给你老招风惹雨。可儿子们招来的风雨淋不着徐阶,淋不着裕王那些人,还是淋在儿子自己的身上。”说到这里他伏了下去,再也说不出话来。
  
  严嵩湿着身子撑着椅子的扶手慢慢坐起了,望向鄢懋卿:“给南京那边去信,问清楚胡宗宪去没去找赵贞吉,赵贞吉借没借粮给胡宗宪。”
  
  鄢懋卿跪在那里微微抬起了头,先望了一眼身边的严世蕃,然后才没有中气地答了一声:“是。”
  
  严嵩又好一声长叹:“严世蕃觉得委屈,你们也觉得委屈。就只那么多钱不断买房子置地养女人不觉得委屈。郑泌昌、何茂才在浙江到底干了些什么,你们都知道吗?他们是在给我们挖坟。给我换一身干衣服吧,我死了,严世蕃连自己都保不了,更保不了你们。”
  
  “是!”鄢懋卿这一声答得很响亮,接着立刻站起走到门边,“立刻准备热水,伺候阁老、小阁老洗澡更衣!”
  
  严世蕃动作快,洗澡更衣后又到了严嵩的书房,和罗龙文、鄢懋卿在这里候着。过了好一阵子,严嵩也由下人伺候洗了澡换了衣,被两个婢女搀着从里面出来了,扶着在躺椅上坐下。
  
  严世蕃一挥手,两个婢女退了出去,他也不再跟父亲负气,把椅子拉近了严嵩,脸上又露出了决一死战的神态。罗龙文和鄢懋卿也把椅子拉近了父子俩,神情严峻地坐在那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严嵩这时眼中闪着平时一直深藏不露的光,“可先要自己人争气。严世蕃,把你先前说胡宗宪和织造局那番话再说透彻些。”
  
  “死不怕!”严世蕃一开口还是拼命的样子,“就怕死在哪儿都不知道。文龙和懋卿糊涂,说织造局买田的事要么是胡宗宪使的坏,要么是织造局的人使的坏。我看这两种都不可能。胡宗宪这个人自恃才高,不听话都是有的,但绝不会做这样的事。他现在是官做大了,怕受我们连累,瞻前顾后地就是为了留退路,怎么会自己去烧火。”
  
  严嵩慢慢望向自己这个儿子,满是鼓励他说下去的神色,就是这些地方,这个儿子的过人之处让他也时有佩服。
  
  严世蕃在父亲的目光中受到了鼓励,说话更有了中气:“织造局的人这样干更没道理。要知道,在我大明朝所有做官的人都有退路,大不了辞了官回家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太监们没有退路,他们只有一个家,那就是宫里。他们这样做,那是连家也不要了。没这个搞法。”
  
  罗龙文和鄢懋卿受他的启发,都在那急剧思索起来。
  
  鄢懋卿突然失惊地说道:“是不是皇上授意他们这样做?”
  
  罗龙文也惊了一跳。严嵩却仍然平静地躺在那里,望着儿子。
  
  严世蕃手一挥:“不会。要是皇上授意,今天也不会把我父子叫去,气成那样。这个假是做不来的。”
  
  罗龙文、鄢懋卿都转望向严嵩,严嵩终于点了点头。
  
  严世蕃:“爹刚才责备我们也责备得是,是我们没有管好下面的人。现在这个结都在郑泌昌、何茂才两个畜生身上!昨天接到他们的呈报,只说是淳安有刁民通倭,并没说织造局买田的事。呈报的日子是六月初七,那时织造局买田的船已经开出了,他们不会不知道,而是知道了不报!”
  
  罗龙文立刻肯定:“这两个人耍了心眼!”
  
  “他们为什么玩这个心眼呢?”鄢懋卿脑子有些跟不上了,又不能够不跟上话茬,便把两眼翻了上去,在那里胡乱想着。
  
  严世蕃站了起来,又习惯地踱起步来:“没什么想不通的。这两个畜生一定是卷到那些大户买田的事里去了,自己想趁着改稻为桑捞一把。可我们又派了个高翰文去,他们便不乐意。弄得不好是他们撺掇着那些大户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压人。心想着只要把改稻为桑搞成了,什么丑都遮过去了。闹出事来他们也不要担担子。”
  
  罗龙文:“小阁老鞭辟入里!”
  
  严嵩:“当时我就说了,这件事还是让胡汝贞干踏实。你们闹意气,偏要让这两个人去干。”
  
  严世蕃:“我的老爹,关口是胡宗宪不干!要照他说的分三年去做,国库里的亏空拖得了三年吗?”
  
  “过去的都不说了!”严嵩下决断了,“立刻给胡宗宪递廷寄,还是责成他去查办。真要有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田,有一个抓一个。还有,买灾民的田不能够都买光了,没受灾的县份也要买。田价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就会激起民变。”
  
  严世蕃:“要是那些大户不肯出高价买田呢?”
  
  严嵩:“那就让官府出面压他们买。历来造反都是种田的人,没见着商人能翻了天去。生死一线,这件事只有胡宗宪能办!”
  
  严世蕃、罗龙文和鄢懋卿对望了一眼,都沉默了。
  
  严嵩目光严厉地望着他们:“是不是你们在郑泌昌、何茂才那里也有入股?”
  
  “没有!”二人同时分辩。
  
  罗龙文接着说道:“阁老放心,要赚钱我们也不赚这砍头的钱。”
  
  严嵩:“那就照我说的立刻去办!”
  
  严世蕃:“听爹的,我们立刻去办。”
  
  暴雨总不见小,风又大了起来。冯保擎着一把油纸雨伞,从二门顶着风刚走入寝宫内院,一口穿堂风将他那把伞刮翻了过去。他干脆顺手一松,那把伞便在风中飘飞了开去。雨大雨小都是淋,冯保干脆在大雨里慢慢走着,走到了寝宫外的廊檐下,一身已然透了,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低声唤道:“主子,奴才回来了。”
  
  没有回答,冯保便停在那里,侧耳听着里面的动静,突然他听到了裕王的声音:“小户人家,眼皮子就这么浅?”
  
  冯保一怔,慢慢向廊檐侧边的小门退去,也不敢走远了,便在廊檐小门站着,两眼望着寝宫的门。
  
  寝宫内只有裕王和李妃。裕王还坐在那把椅子上,手里握着一卷书,有心没心地看着。李妃坐在他侧面的椅子上,膝上摊着一件玄色的淞江棉布袍子,正在上面绣着《道德经》上的文字。
  
  “臣妾家是小户人家,可这跟眼皮子浅没关系。”李妃正在绣“曲者直”中间那个“曲”字,“皇上一赏就是十万匹绢,穿不了,也不敢卖,家里屋子小,还在为没有地方搁着犯愁呢。真要能退还给江南织造局,明日就可退了。”
  
  裕王眼睛盯着书:“那就退了。”
  
  李妃:“尊者赐,不敢辞。王爷几时见有人把皇上恩赏的东西退回去过?王爷想想,臣妾的娘家真要上个疏把皇上恩赏的东西退了,万岁爷会怎么想?外面会怎么想?皇上作恶人,我们来卖好?”
  
  裕王:“哪儿就扯到作恶人卖好上去了?浙江改稻为桑闹成这样子,今年五十万匹绢要卖给西洋,再闹下去不准还要死多少人你知不知道?”
  
  李妃:“死多少人这绢也不能退。”
  
  裕王把手里的书往茶几上一搁:“那天你不是说要给世子留个得民心的天下吗?怎么扯到你娘家,民心就不要了?”
  
  李妃却站了起来,轻轻提起那件袍子,欣赏着上面自己绣的字:“王爷,这是两回事。也就二十几天便是皇上的万寿了,臣妾赶着把这件袍子绣完,给他老人家敬寿。到时皇上肯定还要恩赏东西,我们不要也就是了。”
  
  裕王把眼斜望向她,不再接言,走到门边,打开了门,望着外面的大雨:“冯保回来没有!”那么大的雨,哪儿有人应声,他便提高了声调:“人呢?都死了!”
  
  两个宫女连忙从里屋走了出来:“奴婢这就去找。”
  
  这时,冯保鬼魅般一下子趋了过来,浑身湿淋淋地行了个礼:“主子,奴才回来一阵子了。”
  
  裕王盯着他:“回来还躲着?打量有多大的功劳,一身弄得湿淋淋的给谁看?”
  
  冯保先是一怔,立刻赔着笑,一边拧着衣襟上的雨水:“回主子,奴才原本打着伞,一口风给刮跑了。”
  
  裕王不再问他,又折回椅子边坐了下来。
  
  李妃在门口出现了:“快进来吧。”
  
  冯保见了李妃又屈下身子行了个礼:“王妃,世子睡了?”
  
  李妃也低声地:“半上午没见你,又闹了好一阵子。刚睡着。”说到这里,她望向两个宫女。
  
  也许都成了习惯,但凡冯保是这个样子回来,宫女只要看见眼色便会立刻回避。这时两个宫女低了头,很快退了出去。
  
  冯保又在门口跳了跳,将身上的雨水尽量抖落了,这才走进门去。
  
  裕王望着冯保,李妃也望着冯保:“快说宫里的事吧。”
  
  冯保低声地:“禀王爷、王妃,奴才都打听清楚了。一个早上,万岁爷把严家父子好一顿臭骂,老严嵩都淌了眼泪。”
  
  李妃立刻望了裕王一眼,又望向冯保:“都怎么骂的?”
  
  冯保:“回主子,吕公公现在还陪着皇上,详情奴才还没法问。只问了问当时在殿外当值的奴才,他们隔得远也听不太清楚。只知道是为了浙江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灾民田的事。皇上好像说了,干脆把位子让给严家父子坐算了。”
  
  这可是骇人听闻的消息,裕王一震,李妃眼中也闪出光来。
  
  裕王正准备开口接着问下去,李妃又把话头抢过去了:“还听到什么?”
  
  裕王的眉头已然皱了起来,李妃浑然不觉,依然盯着冯保。
  
  冯保:“那就得等到傍晚奴才再进一趟宫,见到吕公公才知道。”
  
  “要么现在把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叫来……”裕王沉吟道。
  
  “不能叫他们来。”李妃又打断了裕王,“一是情形还不明了,再则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装作不知道好。”
  
  这件事在裕王看来何等重大,可听来的消息又如此没有下文,心里已然十分烦乱,思绪还没理清楚,想问话总被李妃有一搭没一搭地打断了。现在自己刚在琢磨是不是把徐、高、张叫来商量,李妃竟然连他的话还没说完便又驳了。裕王那张脸便十分难看起来,兀自强忍着,望向冯保:“你说呢?”
  
  冯保何等机敏,立刻跪了下去:“回主子,这可不是奴才能说的、当说的。”
  
  裕王冷笑了一下:“明白便好。回屋去,把这身湿皮换了吧。”
  
  冯保磕了个头:“谢主子。”接着半站了起来,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望着冯保的身影消失,裕王一个人坐了下来,出神地想着,一边端起茶几上的茶碗,揭开碗盖,一喝却没了,心里便焦躁,将茶碗往茶几上一搁。
  
  屋子里只剩下了李妃,连忙从案桌上用象牙编的一个镂空茶篮里提出一把汝窑的茶壶,给裕王续上水。
  
  李妃:“王爷,不是臣妾说您,这个时候急不得。严嵩和严世蕃把持内阁都二十年了,两京一十三省他们的人不在少数。皇上要动他们也没有那么容易。咱们只是观望着,等到真有了旨意再把徐阶他们叫来商量不迟。”
  
  裕王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来人!”
  
  李妃一怔。
  
  隔了一会儿,两个宫女又连忙从门外跑进来了。
  
  裕王大声地:“到前面告诉王詹事,叫他立刻把徐阶、高拱、张居正叫来!”
  
  一个宫女应了一声,连忙走了出去。
  
  李妃懵在那里。
  
  裕王端起茶碗来喝,手兀自有些微微颤抖,喝了一口便将那茶碗往地上一摔:“连口热水也没有吗!”
  
  剩下那宫女吓得慌忙说道:“奴婢们该死。奴婢这就去拿。”也慌忙走了出去。
  
  李妃的脸色白了,怔怔地望着裕王。
  
  裕王走到门边,望着屋外的大雨,近乎吼道:“给了鼻子就上脸!不要忘了,你们家可是挑脚上架盖房子的出身!”
  
  一连串的无明火,李妃已经感觉到裕王是在生自己的气了。可说出这样绝情轻蔑人的话,还是第一回。李妃开始懵在那里,接着泪水便禁不住在眼眶中打起转来,可也许是宠久了,也许本身性格就要强,这时她紧紧地咬着下唇站在那里,不肯哭出来。
  
  世子被吵醒了,在里屋发出了哭声,李妃转身便向里屋走去。
  
  “站着!”裕王喝了一声,“我叫你走了吗?”
  
  李妃又站住了:“王爷,世子醒了……”
  
  裕王又把目光望向了屋外:“不要打量着生了个世子就有天大的功劳。再这样子不讲规矩,我明天就将世子过继到陈妃名下。你要是忘了,本王现在就提醒你,在裕王府里还有个正室,你只不过是个侧室。”
  
  李妃的泪眼中闪出了惊惶,还有委屈。
  
  裕王却不看她,一只手指向门外:“看见冯保了吗?连一个奴才都比你讲规矩!”
  
  竟把自己和奴才连在一起了,李妃当时就像一桶冰水从头上浇了下来!可皇家的规矩这时也提醒了她,咬紧了嘴唇跪了下去,却依然是那种不服的声调:“千错万错都是臣妾的错,王爷不要气坏了身子。”
  
  裕王更气了:“我气坏身子?笑话。”撂下这句话,袖子一甩,径直走了出去。
  
  李妃怔怔地跪在那里,一任世子在里屋哭着,眼泪终于从眼眶中流了下来。
  
  徐阶等人到来的时候,裕王的心情仍然十分萎靡。
  
  张居正带来了谭纶的一封信,心中详细说明了浙江的现状。等不及逐一去浏览,徐阶捧着信,高拱和张居正站在他身后,三人都屏着呼吸仔细地看着。
  
  徐阶看得慢,高拱和张居正毕竟年轻,很快看完了,两人对望了一眼,目光中都透着兴奋。
  
  “今天是十四,信是九日发出的。也不能用兵部的勘合,五天就送到了,这个谭纶还真难为他。”高拱也不管徐阶看没看完,便大声赞扬起谭纶来。
  
  张居正望向了裕王,是那份急切地盼望君臣共喜的心情。却发现裕王并没他想象得那般兴奋,而是精神不振地坐在那里。便有些诧异,静静地站着。
  
  徐阶这时才把信看完了,再老成,也禁不住露出了兴奋的神态:“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件通倭的假案,一件打着宫里的牌号贱买灾民田地玷污圣名的大案,有这两件事,严嵩和严世蕃要想脱身,这回也难了。”
  
  高拱:“机不可失,立刻找几个御史上奏疏!”
  
  三个人都望向裕王。裕王这时才把目光转向了他们,好久才答道:“严嵩、严世蕃把持朝政都二十年了,两京一十三省他们的人不在少数。要真动他们也没这么容易……”
  
  徐、高、张三人均是一怔,便都望着他等听下文。
  
  说完这句话,裕王自己也怔了,这番话不正是前不久李妃说的吗?省悟过来,心里便好一阵不是滋味,沉默了,不再说下去。
  
  “王爷说的是。”张居正接言了,“皇上真要动他们,总会有旨意。没有旨意,便是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观望一阵好。”
  
  这话也竟和李妃说的话如出一辙!裕王不禁直望向张居正,审视着他。
  
  “怎么?臣说错了吗?”张居正被他望得有些不自在了,问道。
  
  “没、没有。你说得很对。”裕王答着,眼睛却望向了窗外。
  
  徐阶和高拱也有些诧异了,对望了一眼,同时望向张居正,示意他将话说完。
  
  张居正会意,望着裕王的背影接着说道:“我总有个感觉,打着宫里牌号去买灾民的田这件事太过匪夷所思。真有这件事,一定便有好些颗人头落地。谁会这样做,谁在这样做?还有很大的变数深藏其间。这样波谲云诡的事在没有铁定之前,后发则制人,先发则很可能受制于人。”
  
  徐阶和高拱对张居正这番看法都深以为然,点了点头,同时望向裕王。
  
  裕王似乎在听,这时却无多大反应。
  
  张居正:“王爷……”
  
  “嗯。”裕王漫然应了一声,这才感觉到自己的失态,咳了一声,正经了面孔,转向他们就在窗前那把椅子上坐下了:“张师傅鞭辟入里。高师傅刚才说的也对。现在不说,也得找几个御史先打招呼,把奏疏写好了备在那里,情形一明便递上去。”
  
  徐阶、高拱、张居正又对望了一眼,知道裕王刚才虽然有些走神,他们的话还是都听进去了。
  
  徐阶:“人一定要可靠。要是走漏了风声,可是你死我活的事。”
  
  高拱:“这个自然。我手下现有一个人,都察院的御史,曾就铁矿和盐井的事参过中宫的太监,皇上都准了他的奏,狠办了几个人。这个人上奏疏比别人在皇上心目中有分量。”
  
  徐阶:“谁?”
  
  高拱:“邹应龙!”
  
  “这个人行!”张居正立刻赞成,“浙江打着宫里的牌号买田的事一旦确定,就让邹应龙率先上疏。”
  
  “就这样办,一定要密。”裕王说着,立刻感觉到门外有脚步声,连忙向门口望去。
  
  门外果然很快传来了一个宫女的声音:“启、启禀王爷,李王妃要回娘家……”
  
  裕王倏地站起了,几步走到门口,开了门:“你说什么?”
  
  那宫女跪了下来:“禀王爷,王妃说她要回娘家,让她娘家将万岁爷赏的十万匹绢退还宫里。”
  
  “莫名其妙!”裕王急了,“告诉王妃,在那里等着。我不来,不许走。”
  
  那宫女:“是。”站了起来,连忙向里面方向走去。
  
  徐、高、张这时好像才明白这位王爷为何刚才那一阵子总是心神不属,三人碰了一下目光。
  
  徐阶:“王爷,这件事反正得从长计议。臣等先走了,什么时候有了新消息再商量不迟。”
  
  裕王:“好吧。你们也多小心点。”
  
  三人:“是。”
  
  “你们走吧。”裕王显然是那副急于要见李妃的样子。
  
  “这封信王爷可得收好了。”徐阶提醒着将谭纶那封信郑重地递给了他。
  
  裕王这才匆忙接过那封信揣到怀里。
  
  高拱在这方面没有徐阶也没有张居正心细,径直说道:“凡这类的信件最好交给李王妃收管。王妃心思明白,把得住。”
  
  裕王不太耐烦了:“知道了,你们走吧。”
  
  张居正连忙扯了一下高拱的衣袖,示意他赶快离开。
  
  “卖了!”何茂才一反往日的暴跳如雷,坐在那里发愣,“我们被沈一石那狗日的给卖了……改稻为桑黄了……”
  
  “现在不是改稻为桑的事了!”郑泌昌好像跟何茂才互换了个人,他则一反往日的阴沉,这时铁青着脸,大步来回走着,“改稻为桑搞不成,你我大不了罢官坐牢。要是关在淳安的那个井上十四郎捅出了我们的事,你和我都得诛灭九族!”
  
  “那怎么办?”何茂才怔怔地望着郑泌昌。
  
  郑泌昌:“赶快去,你亲自去,先把人犯押回来。”
  
  何茂才:“胡宗宪都亲自派人去了,我也不准能把人押回来。”
  
  郑泌昌:“只要胡宗宪本人不在,你一个按察使,管一省的刑名,要亲自提押人犯,谁敢拦你!”
  
  何茂才:“那我现在就去。”
  
  郑泌昌:“知道押回来后怎么办吗?”
  
  何茂才这时镇定了些,想了想:“不能再让他活着。”
  
  郑泌昌:“还有现在关在臬司衙门那十几个倭寇,一个都不能活着。”
  
  “明白。”答着,何茂才就往门外走,走到门边又停下了,“改稻为桑的事不能就这样黄了。中丞,今年的几十万匹丝绸产不出来,朝廷还得追查,查到毁堤淹田的事,你我也不只是罢官坐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