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布衣首辅 >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五章微服龙在渊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五章微服龙在渊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五章微服龙在渊 (第1/2页)

颁庆门是宫城四门的北门(承天门为南门、东西分别是崇光左门和崇光右门),一般旨意颁布、赏赐和接见外使都在这里。
  
  新君登基、阅兵献俘、封爵授印则在承天门,官员出入走崇光左门,禁军、内宦及宫人和库藏进出走崇光右门。
  
  皇帝夹在侍卫们中间很自然地出来,过了长虹桥前边大片的屋舍,乃是皇帝侍卫的驻地,待嫁公主居住的昌庆宫,以及供未成年王子居住、学习的北宫。
  
  赵拓在侍卫们中间走进羽坤卫(见注释二)营地,熟门熟路地进入一间屋,立即由刘太监协助换上了寻常的深衣,外面罩件蓝底金花绣牡丹图的大氅,好像个公子哥模样。
  
  刘太监则化妆成老家人,两人再出来时,门前已经停了辆带厢马车,一名汉子赶车,两人在后面跟着,过了北护城濠上的胧月桥,出静安门及北关沿着承宣大道往东来。
  
  与李丹前世的印象完全不同,本朝的京都并非在北平(燕京或叫北京)而在睢阳(即商丘)。
  
  之所以太宗迁都至此,原因很简单,因为距离太祖的龙兴之地亳州近,祭祖也方便。
  
  中京北距前宋都城开封不远,自身又曾是南宋的应天府(本朝应天府为金陵,即南京),南边就是亳州。处控中原,交通便利。
  
  城池东以包河、西以大宋河两条南北向的河流为东、西外濠;
  
  太祖开凿的日月河西起燧皇陵,向东沟通宋河、蔡河、包河,乃是南濠;
  
  北城濠是太宗时期开凿的清凉河,自清凉寺下向东,从观音寺前缓缓向东南倾斜,最后与包河交汇。
  
  城池外廓东西宽十八里,南北长二十三里。
  
  虽然中京城池规模只有唐长安的一半,但这也很惊人了。
  
  中京城建制上是个独立的府,也就是承天府。
  
  城内领两县,以建业大道为分界西为睢阳县、东为永城县,城外领睢县、宁陵、梁县、虞城、夏邑、柘城、戴城(即前世之民权县)七县。
  
  其中梁县与虞城距离中京很近,前者因驻扎着右羽林卫实际是个军镇,后者则是户部泰丰仓所在地。
  
  大量国库物资交割、中转以及京师官民用粮都囤积于虞城,然后再经过日月河分别进入城内日月潭和皇城外开元寺的金水池,再转送常平仓和皇城西北的供奉仓。
  
  今日,又一批秋粮要入常平仓,所以皇帝要去现场看看,还要见见南边随船来的一名书办,听他说点有趣的事。
  
  赵拓自幼年体弱,甚至曾有大臣以此为理由提出换储。幸而遇到出身低级军官家庭,开明、大度的好祖母,不仅支持他登基,而且亲自教授他武艺强身健体。
  
  而且只要皇帝在朝臣面前表现良好,在后宫并不用太多礼法拘束他,十岁以后赵拓便出入宫禁,常到城中转转微服私访。
  
  太后开始有点紧张,但每次回来听皇帝对民间生活、百姓关心以及市场物价都能如数家珍,她也渐渐放下心来,甚至鼓励他多到民间走走、看看。
  
  故本朝并不阻止皇帝出入宫廷,一切有章法可循,众人做得行云流水,早就习惯了。
  
  皇城和其中的宫城位于承天府的西南,占全城面积的约四分之一。
  
  有部分皇城功能的面积没有囊括在二重城城垣里,而是处于外廓与二重城之间的,比如开元寺外的理藩院、鸿胪寺、太常寺和太庙,燧皇陵东的三坛(天坛、地坛和先农坛)等。
  
  总之,承宣大道以南,建业大街以西属于皇城,其民事管理归睢阳县,治安上却由皇城兵马司负责。
  
  皇城也是原来南宋应天府的范围,原本最为繁华。但本朝立国时这里叫做归德府,人口下降到只有数万人的水平。
  
  建都后大量空旷的土地被划分并赏赐给功勋、大臣,所以皇城内集中的基本都是勋贵和官员。
  
  太祖建都金陵,以承天府为陪都的时期,曾经迁各地归降世侯、官员子女四万人到城西居住,划籍贯为永城县。
  
  太宗时期因城内过于空旷,加上进一步瓦解各地世家、豪门大姓的需要,沿用太祖方略再迁入十五万人入京。
  
  而今中京城内有人口四十万,却还是显得不够繁荣。
  
  车辆走到钟鼓楼,这里是承宣大道和建业大街的交汇点,也是全城中心,他们从这里向前到归德路再向南拐。
  
  归德路北通永城县衙,南端是承天府衙和常平仓,再往南就是日月潭了。
  
  日月潭是个人工湖,有一大两小共三泊,洪期它接受城内蔡河、皇城东濠等水道的紧急排水,是城内重要的饮用水源。
  
  水路船只通过延庆门水关进入后可以直抵日月潭停泊和装卸,大潭以民船为主,二潭仅供官船停靠,三潭较小,供官员和私人船只使用。
  
  今天赵拓要观察的货船已经由先期到达的侍卫问明是在丙字码头,车辆便直接奔这里来。
  
  码头通常都很热闹,人来人往。距岸边百步有一排店铺,茶楼、酒店、饭庄。他们开在这里既离得远不耽误码头上生意,同时又不那么远。
  
  不少船家、货主以及接亲友的人可以坐在这里边休息边聊天,既可以打听得天南海北的趣事轶闻,又可以在码头有事时抬起屁股就走,相当方便。
  
  也有搭着篷子、打个「酒」或者「茶」字的旗幡就做生意的,那地方多的是贩夫走卒,挑役苦力之辈,却不是给老爷、先生们使用的。
  
  先在码头上看了会儿秋粮的卸载情形,赵拓其实跃跃欲试很想亲自到码头上尝试扛麻袋滋味的,不过刘太监可不敢让他这么做,他只好坐在马车里远远地观望不能下去。
  
  所谓隔靴搔痒大概就是这样,看了会儿赵拓歪头又想了一想,然后就叫车子离开。
  
  马车走了不多远「咯噔」声停住,赵拓身形一晃,从窗纱看出去,是座两层的饭店,上面写着「贵祥楼」三个字。
  
  一名侍卫来到窗下,轻声说:「爷,就是这里,已经安排过,人已经在里面候着您了。」
  
  赵拓「嗯」了声。车帘打开,他把手搭在那侍卫胳膊上,踩着车夫放好的虎凳(供客人上下马车时使用的两层梯形凳)下来,抬头看了看周围。
  
  这一片蛮开阔,又有大片的柳树在水边摆动,让人心情畅快。赵拓深深吸口气,转身朝饭店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