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零四章 皇帝的顾虑 (第2/2页)
其实赵拓已经醒了,他倒是想睡呢,可惜习惯还是将他从甜美的梦中拉了回来。这个回笼觉睡得蛮好,神清气爽。
他说了声“水”便有伺候的宫人奉茶上来,喝了两杯感觉眼睁开些。
恰好外门打开,看见刘太监捧着个托盘上台阶,笑盈盈地向自己走来。
“刘大伴手里是什么,莫非是个密奏匣子?”赵拓眯起眼来问。
“诶哟,可见陛下这觉睡得舒坦,一下子就猜中了!臣贺喜陛下,前线有好消息!”
“哦?是什么,哪里来的?”
“江西南道,果然陛下有识人之名。石大人、赵大人刚刚上任这才几日,进贤、余江与东乡都收复了!哎呀,真是苍天有眼……!”
“老货,你在那里嚷个什么,还不将密奏匣子呈上来?”赵拓翻身而起,差点要扑过去抢那托盘了。
刘太监恍然大悟,赶紧双手过头奉上。赵拓取了钥匙打开,取出密奏折子仔仔细细地看过去。
赵重弼在里面报告了他与李丹商议,决定兵分三路,同时调集湖北、江西官军准备围歼杨贺的江山军,以及进贤、余江、东乡三县被攻克的详细经过。
然后用三分之一篇幅奏明了李丹率队南下贵溪、戈阳,接应丰宁王后准备走凤栖关返回的计划。同时还附上了李丹特遣营的兵力构成和车辆、马匹配备情况。
最后赵重弼说自己奉旨对李丹给予全面协助,因此借用了马背嘴牧所的三百匹军马和一批豆料,请皇帝恕罪的话。
他并说:此次车兵、骑兵、骑步兵混合行动在江南地区绝无仅有,如能成功,可以作为组建江南各省官军新式战兵营、游兵营的一个范本。
如此则可以精兵辖制数百里广阔地域,对朝廷克服冗兵现象、推行精兵简政意义重大等等。
精兵简政?这个词很有意思,赵拓被吸引住了,陷入深深的思考。冗兵现象一直是文官集团攻击武人集团的口实。
当初太祖定下各地卫所兵百二十万的定额,到了太宗时期由于对鞑靼人作战,卫所兵一度达到一百四十万规模。
但是宣皇帝重开北狩之后这个数目再次被打破,并且一度飙升到百七十万的数字。
后来募兵制兴起,卫所兵重新降到百四十万,然而营兵也达到了三十万的数目,而且营兵所费高出卫所兵五成以上!
现在可好,卫所兵还是百二十万,营兵却已经接近了七十万,总人数只增不减,而且卫所兵队伍中还三番五次地出现投贼现象,这让皇帝对卫所兵的印象极其不好。
但是面对文官们三番五次地提出裁军,他就是不肯轻易点头。事情牵涉到文武之争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如果皇帝轻易表态支持其中一方。
最后他会发现这种结果就是两边打得更热闹,而有了圣旨的那方绝对不依不饶,恨不得将另一方连夜清算!
这样的朝廷最后会怎样?没有武人、武勋,这朝堂上望去都是文官,到了那时怎生是好,朝堂上会不会出现文官一体对付皇权的情形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文官集团失去自己传统的目标,会产生内斗走上叛逆、党争的路子!
想到这些赵拓犯难了,他拿着奏章反复琢磨“精兵简政”这四个字。嗯,兵要精锐,政务也必须简化、迅捷!
赵拓需要细密底思考和谨慎实行,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的目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更何况自己手里的是一个如此庞大人口的帝国!
文与武在朝堂上都不可或缺,既要防止它们合力对付皇权,也不能造成两者间失衡。赵拓即位以来尤其是亲政后,越来越体会到先皇的不易。
像这些事他无法去找任何一名臣子商议,只能自己用心揣摩,最多是去请示太后,从她老人家的智慧中得到些点拨。
本朝太祖时期文官是比较受气的,自隆治帝特别是仁宗皇帝以后文人地位大幅度改观,现在文略压武一头,但也仅限于朝堂,这股风气尚未蔓延到地方,所以皇权在两者之间的平衡还算成功。
现在有种力量在不断提出抑武扬文、指出冗兵是走前宋灭亡之道,屡屡有大臣就此上书,以为国家承平就应该裁军。对这种论调赵拓一般都只批示“知道了”,却束之高阁。
然而今天自己信重的现任提督江西军务赵重弼忽然说出了“精兵简政”,这四个字引起皇帝的深深思考。
他重视的不是赵重弼有何企图,而是为什么这位手握军权的族兄,忽然会以此为题呢?
赵重弼与其他军头、将领不同,他是皇族、是自己亲自派下去放在江西的。赵拓在去年江西报告出现流民增多迹象时就感觉有问题,提前把赵重弼等人放到那边去。
这种“掺沙子”的做法,看似任性,实则内有深意。
虽然赵重弼不可能以皇族背景长时间领兵,但就此一胜已经很说明军队现存的问题,也足以看清省、府官员们的毛病,在面对朝廷大臣们时,他已经胜了一着。
“估计现在内阁诸人的脸色不大好看!”赵拓心中暗自冷笑并想,他忽然猜度:“这四个字,不会是那李丹提出来的吧?他为何要说这个?倒要在回信中问问。”
赵拓虽然并未见到李丹本人,但实际他知道赵重弼信中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李丹之口。
想好之后他命取纸笔来。刘太监忙叫人搬进来一张床几,在上面铺好文房用具。赵拓伏在案上提笔给赵重弼写回信。
正写着,就听见有内宦和刘太监说话。“什么事?”他头也不抬地问。
“陛下,内阁诸公在宫门外求见。”
赵拓嘴角微微上翘,停下笔想了下:“请他们到前边殿上稍坐、赐茶饮,朕写完回信便过去。”说完,继续伏案专心疾笔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