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搞两个特区 (第2/2页)
皇帝终于烦了:“这样吧,朕换个问法:哪位爱卿可以解下江南钱荒钞贱的原因和解决之策呢?”
“陛下,李泽东在辽宁实行新钞法和银行法,听颇有效果。不如请他谈谈?”韩谓看到郑寿翕动的嘴唇,突然恍然大悟,立即向皇帝建议。赵拓欣然准奏。
李丹起身先向大家介绍了辽宁推行新钞和建立银行的情况,以及当下新钞流通、使用的情况。然后他向皇帝拱手道:
“虽然在辽宁有成绩,但臣以为此法目前还不可向东南推广。至少东南的经贸发达程度、人口密度,都不是辽宁所能比的。”
“噢?”皇帝看看一众尴尬的官员:“卿觉得在辽宁都能成功的事情,不能在东南再来一遍么?”
“陛下明鉴,辽宁实施新钞与银行法,背景是辽宁地广人稀只有数十万人口,没有大量的海外贸易,内部钱钞用度都很少。
经济、财务原本都是军镇了算,军事优先。只要能巩固国防,民众需求和经贸活动维持在最低限即可。所以不妨将它视为一张白纸,要怎么描画都方便。
但是东南绝对不是这样,其体量、人口、行业的多样性远不是辽宁可比,相对来要复杂得多。所以臣,辽宁的经验不能拿来生搬硬套用在东南,只能起到借鉴作用。”
李丹完看看会场众人:“其实,刚才谢大人只讲了东南重钱轻钞的表象,却没有谈到产生这矛盾的根本原因。”
“卿以为是什么原因?”皇帝马上追问。
前世明朝初年东南也有重钱轻钞的问题,那是因为官府的管理不善,使纸钞信用降低而受到抵制。
本朝情况略有不同,商贾出身的赵氏太祖皇帝对纸钞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农民出身的明太祖,并且未如他那样对江淮大商人集团进行过度打压和贬低。
太祖和太宗两朝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严格商税和钞关制度、以巡检司打击走私,严格契税、票税的法律化等手段,激励合法经营,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都未认清货币的作用和本质。
“货币可以用来交换货物,因为它自身存在价值,因此用于等值交换。不管这货币是金、银、铜,或者贝壳、象牙还是纸张,它一定是稀缺的、人人希望拥樱”
李丹告诉大家:“如果作为货币的物质,其自身本来的价值不足以代表某种稀缺性,那么就需要官府、皇家用自己的信誉作为担保。”
他着举起一张辽币:“这张辽币面值是一角,换算成内地纸钞价值是五十文。但这张纸凭什么值这么多?
不仅仅由于它的水印、印花和特殊用纸,而且因为官府担保的缘故。你们看,这上边有皇家辽宁第一银行和‘辽宁布政使司特许发携的字样。
所以辽宁布政使司便要尽力维护自己的信誉,让这纸钞的使用者继续认为它拥有五十文的价值。
在市场上,一只羊价值五十文,购买者可以用这张钞票交给羊的主人,从他手里接过那只自己相中的羊。”
李丹完举起一张江南税局印发的五十文钞:“这也是五十文,但是据在江南它可买不了一头羊,如果在湖州只能买到一只羊腿而已。”众人发出轻笑。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卖家只认为它有三十文的价值!”李丹放下纸钞:“发生这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
和陕甘相同,江南市场上也存在许多旧钞、昏烂钞的使用,虽然可能比西边稍好,但确实存在。
现有管理制度里没有规定由哪个机构负责倒钞,所以造成民间不爱收,收了怕受损失。民间都不敢用,更何况海贸?
再有,各省都有印钞的宝钞分司,印出来五花八门,质地、颜色、墨色都不统一,哪个真、哪个假百姓无法分辨,使得它的信用受损,也是大家不爱用钞的原因之一。
最后,钞面额设置不合理。大家都只印大面额的,像这种十文、五十、百文才是民间常用,但要找这样的面额钞实在不容易,一贯以上倒是常见。
大面额利于商业活动,面额利于百姓生活常用。钞面金额设计应该两者兼顾,否则就会失去部分使用者的拥趸。
对啦,票面的单位各色各样也是问题,有贯、两、枚、文、钱等等,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以上都是影响纸钞使用的因素,不是钞本身有问题,而是设计它的人犯了错误,不是大家不想用钞,而是与钞相关的制度、措施不健全,官员的认识偏颇甚至肤浅导致了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难解决,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丹了半个多时辰,让所有人先在头脑中有了对货币的新的认识,然后告诉大家:“鉴于钞币矛盾的广泛性,我支持对目前的货币进行改良。
但反对照搬照抄,也不希望一道旨意明全国就照做。任何成功的改革,背后必然是大量的调查和准备。
同时应该以一、两个省份作为特区,开展先导性的实验,获得经验并及时总结后在扩大到全国。
同时这个准备、实验的时间内也是全国推广新币制的准备期,我们可以用来研究更好的纸张和印刷、防伪技术,为全国推广打下基础。”他略微沉吟后提议:
“下官建议,南北各选一省试校下官以为北方可以选陕西,南方不妨选海贸的第一站——广东!”
“那么,对于韩卿提出的打通西域一事,李卿怎么看?”赵拓问。
“臣赞同韩大人所,西域打通可以使我朝商品向西输出,源源不断获得西部的商品和矿产。但韩大饶方案中有两个地方我想提请各位注意:
吐蕃不会坐视朝廷势力对西部的影响和扩散,他们一定会做点什么。所以军事准备还是必要的,请内阁一定考虑进去!
再有,亦力伯里同意便罢,若他们不同意通商,或者横加阻挠,我方该如何应对?也请内阁各位老大人做好充分筹划。”
李丹完,对皇帝拱手:“臣以为,外交是手段,经济是目的,军事是后盾,三者彼此相依共存。
故,臣斗胆提议朝廷,于六部之外新设外务、商贸两部。于今六部之结构来自隋唐,但数百年时过境迁,该有些变化和调整了。
陛下是英明雄主,臣请决断增设两部,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我朝商通四海、货殖万邦的大战略、大格局,则万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