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中东大户 (第1/2页)
下午的骤雨如银针倾落,在积水上溅起细密的涟漪。避雨的人群涌入室内馆,潮湿的空气裹着嘈杂的脚步声。老甲随着人潮踱入13号馆,目光灼灼地扫过航空发动机展台。他拾起一份份资料,指尖摩挲着技术参数,眉头渐渐拧紧——国内通航发动机的短板,全压在300马力以上的空白上。
“摩托厂转行造航空发动机?小打小闹罢了。”老甲低声自语,嗓音沙哑如磨砂纸。展台技术员滔滔不绝地介绍“产业升级”,老甲却只盯着资料上的功率值,指节敲了敲展板:“这功率,也就是俄乌战场上FPV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用的。”
目前国内通航发动机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这块市场依然是国外几家大厂牢牢垄断着的一块技术高地。
老甲站在一个展台前,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一丝忧虑。心里暗暗琢磨着:“这个市场的空白,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那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可是,要开发一款适配的发动机,谈何容易。技术难题、资金投入、时间成本……每一个都是摆在面前的拦路虎。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许,这次航展就是我们寻找合作伙伴、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
雨渐渐停了,一抹阳光从乌蒙的云雾中透射了出来,照在室外那些飞机身上,闪烁出点点的白光,仿佛给这些钢铁巨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老甲随着人流走出了室内展厅,继续关注着游客们对无人机的评论。这时候,于英博士也返回了展台前,正在和龙舞阳他们交流着什么。
一个穿着淡蓝色西服、拄着一根长柄雨伞的中年男人,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溜到了毕方无人机的展台后面。他围着无人机转了几圈,老甲才发现他是个外国人。这个老外的皮肤有些黝黑,像个藏民,身材标准健硕,头发有些花白,眼光里闪烁着鹰隼一样的敏锐狡黠。
这个老外问于英博士:“这款飞机,可以批量生产了,是吗?”他的英语发音有些生硬,带着一丝阿拉伯口音,但语气中却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气势。
于英博士见来了个外国客商,立刻兴奋了起来,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道:“这是我们的一款样机,已经取了TC证,正在准备申请PC,投入批量生产。”
那个老外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接着,他用一种略带好奇的语气问道:“哦,那听起来相当不错啊。这款飞机的整机设计都是你们自己完成的吗?还有,这款飞机的发动机,是从哪里买的?”
于英博士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外,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话,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有些局促地回答道:“这款飞机是我们团队独立研发设计的,从气动外形,整体结构,到飞控系统都是我们独立完成的。航材和航电都是中国产的。发动机是美国莱康明的涡轴发动机,1100马力的。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同类型的发动机。”
老外皱了皱眉,似乎对这个答案有些失望。他沉吟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哦,太遗憾了,那你们如何能够保证这款发动机的采购数量?据我所知,美国的产能,总是不让人放心。”他的中东英语跟中国人的哑巴英语一样,听起来都有些别扭。
于英博士苦笑了一下,说道:“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忧的地方。但是没办法。现在只能用这款发动机。这就叫被卡脖子吧。”说完,他不好意思地自嘲地笑了起来。
老外也跟着无奈地笑了起来,笑声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他友好地伸出手,自我介绍道:“我是阿波国的飞机国际贸易商,我叫巴赫曼,B-a-h-m-a-n。我跑了全世界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航展,为我的客户采购各种类型的飞机。呃,飞机性能参数,我已经看了,你们给的资料上都有,比较符合我的需求。我回去以后会将这款飞机向我的客户做一下推荐,现在我比较关心的是你们的产能。这款飞机你们如果批量生产的话,一年能够生产多少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