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15章 无题

第215章 无题

第215章 无题 (第1/2页)

陈景恪最近几天搞了不少发明,但要说最让众人震撼的,反而是织布机的飞梭。
  
  弹簧、轴承、滑轮组,都可以看做是全新的发明。
  
  大家在震撼之余,也只是觉得他很厉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好比一个学渣,不会去揣测次次考一百分的人,是怎么考的一样。
  
  正因为太厉害,他们反而不愿意去想,为什么陈景恪就能发明出轴承和滑轮组。
  
  而是很自然的将一切归结于天赋——我做不到,他厉害是应该的。
  
  但飞梭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改良,一个他们完全能看懂,也能做到的事情。
  
  梭子他们见过,钓鱼用的绕线轮他们也见过——绕线轮宋朝就有了。
  
  只需要转变一下思维,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就能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五六倍。
  
  在看到飞梭的时候,很多人心中下意识的产生了一个想法:
  
  原来这么简单,为何我就没想到呢?
  
  就好比是考三十分的人,去看考四十分的人。
  
  为啥我就比他少了十分呢?不服啊。
  
  但正因为如此,飞梭带给他们的震撼,才更加强烈。
  
  尤其是朱雄英,感触是最深的。
  
  陈景恪一直给他灌输生产力这个概念,使得他下意识的认为,这玩意儿应该很高端很难。
  
  轴承和滑轮组,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导致他无法理解,大字不识一个,纯靠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吃饭的工匠,能对此做出多大贡献。
  
  他们能想出轴承这种高级玩意儿吗?
  
  能想出滑轮组吗?
  
  很明显,不能。
  
  那么,为何陈景恪还一直认为工匠很重要呢?
  
  不过尽管无法理解,出于信任他还是相信了。
  
  可是飞梭让他知道了,原来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如此简单。
  
  就算是普通工匠,潜心去琢磨也能弄的出来。
  
  可是自黄道婆改良织布机至今,已经过去一两百年时间,为何没有人做出改变呢?
  
  他想起了陈景恪之前给他说的话:“工匠地位太低,积极性太差。”
  
  “且真正拿主意的是管理他们的官吏,这些官吏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关心乌纱帽。”
  
  “技术的革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如果革新失败,反而要因此担责。”
  
  “所以他们是最不喜欢技术改良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工匠想到了什么好主意,也没有地方去试验。”
  
  “有学问的人不屑于去研究技术,掌握技术的人地位低下……”
  
  “生产力的进步,全靠百姓在实践中的偶然发现,进展自然缓慢。”
  
  此时,他对这一番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废除匠籍制度的决心。
  
  如果皇爷爷不同意,我就绝食给他看……
  
  嗯,还是算了,饿着挺难受的。
  
  他要是不同意,就等我登基了,统统给废掉。
  
  就不信他还能反对。
  
  之后,朱雄英就下令,让当地官府全力推广新式飞梭。
  
  并且再次写了一封奏疏,连带着飞梭样品一起送回了应天。
  
  然后一行人就继续上路,前往江西和朱棡会和。
  
  走到半路,遇到了一队差役,押着上百人在前行。
  
  被押送的人,一二十个一组,用绳子拴起来。
  
  说他们是囚犯吧,这些人身上也没穿囚服,且押送的力量也太儿戏了。
  
  可要说他们不是囚犯,为何要用绳子拴起来?
  
  陈景恪将人拦停,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江西那边被拆分的宗族成员,这一批要押送到北平定居。
  
  用绳子拴起来是怕他们逃走。
  
  对此陈景恪也不好说什么,但想想北平和此地的距离,他皱眉问道:
  
  “你们就这样步行去北平?”
  
  差役赔笑道:“贵人说笑了,哪能呢。将他们送到渡口,乘船顺着大运河北上。”
  
  陈景恪这才放他们离开。
  
  将事情告诉朱雄英,他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队伍继续行驶,之后又遇到十几批押送百姓的队伍,粗略估计有数千人被送走。
  
  这还只是他们看到的,没看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由此可见,这次朝廷的决心有多大。
  
  一路到达江西省治南昌,江西布政使等官吏出城十里相迎。
  
  而朱棡则在城门口迎接。
  
  如果是朱元璋来,他肯定出城三十里亲迎。
  
  如果是朱标来,至少也要出城十里。
  
  朱雄英过来,他作为长辈出城迎接是符合礼节的。
  
  叔侄相见,自然非常的开心,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寒暄了几句,众人就进入城内,去往朱棡的临时住所。
  
  到达南昌城中,发现大街上闲逛的人非常少,碰到的人基本都是步履匆匆。
  
  尤其是看到他们的队伍,更是慌忙躲开如避蛇蝎。
  
  朱雄英正想问原因,却从朱棡脸上轻蔑的表情找到了答案。
  
  恐怕此时自己三叔的名声,在江西等地已经能止小儿夜啼了吧。
  
  陈景恪也猜到了原因。
  
  朱棡带着锦衣卫,协同军队在福建、江西、湖广三地,杀的血流成河。
  
  百姓们自然惧怕。
  
  只希望能解决当地的宗族,不让这一番血白流。
  
  到达朱棡的住处,朱雄英和山西布政使等人简单聊了几句,就借口旅途劳累,让他们离开了。
  
  并且表示什么迎接晚宴之类的,也一概不用准备。
  
  众人自然知道叔侄有话要谈,很识趣的离开了。
  
  屋内只剩下叔侄两个,一番交谈之后,朱雄英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
  
  江南有太多从两晋唐宋时期,就迁徙来的宗族,千年传承让他们内部尤为的团结。
  
  很多宗族藏匿着大量人口,背地里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宗法比国法还要大,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朝廷清查人口,这些大宗族眼见贿赂不成,就意图凭借坞堡反抗。
  
  朱棡是什么性子,正找不到借口杀人呢。
  
  当下直接调集军队攻打,可谓是死伤无数。
  
  如果不是去年朝廷调整了江南的赋税,如果不是在这里安插了许多军户村落。
  
  三地早就被激起民变了。
  
  被打击的不只是宗族,还有地方士绅以及官僚,相当于是对三省来了个大洗牌。
  
  朱棡自己统计的人数,大半年时间杀了四万余人。
  
  计划在下半年迁走二十五万人。
  
  这些人全都是各大宗族的人口,至于普通百姓,他没有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