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进言 (第1/2页)
(这里仿照的走向共和,国父一介白衣,洋医生可以一试,张克还有编制,也是洋才,为何没机会?)
这时规矩,主人为了知道谁,做会客筛选。毕竟有各种各样的人来拜访。
先到到门房上拜帖,写上你是谁,身份职位,有啥事,住址什么的,可以去哪里找你。然后等通传,里面分不同幕僚见不同的人。见面聊,聊完一个,下一个,有些事幕僚直接办,后面上报主家知道就好,再有些幕僚办了,都不需要上报的小事,有些通报后,带去见正主。
求见的人都排队等着,可叫人不可能按顺序来,有地位,有事的先上。
也没人搭理张克,穿的一般,没穿官服,年轻,谁知道干嘛的,不像啥有力人士。也许就是想来走关系,门路的读书人,太常见了。
像他们这种的,有专门接待的幕僚,看出身家庭,介绍的关系,不同处理,不值得重视,来的多,处理的也快。
里面人看拜帖“张克,没功名,但也算个官?翻译洋人书籍的。没写家世有什么人,没啥关系?安阳的,但去留日去了十年,学西学,文史,机械。学说西洋话,读西方史书和能干技工?自称西学有成,以求咨询,考察。
有关于日本事报告中堂。”
去年败给日本,吃了大亏,中堂直隶总督的差事都卸了,怎么日本的事,报到这里?也是个自荐找门路的吧?但学西学的这时真是稀罕人物,中堂一直兴办洋务也许用得上。
没敢直接打发了,向上通报。
不久李府有人出来通报,张克被带进去,在一处偏房,见到了一位幕僚。
李鸿章办理洋务多年,只觉人才难得,传统教育培养的都是做人道理,做官讲究从上面向下管理,做人听上面招呼,守规矩。
洋务和传统手工差别巨大,但都是师傅带徒弟,知道就是知道,懂就是懂,多年兴建洋务,但问题是没师傅,有的行业整个都是空白,懂洋务的,能到跟前的人,觉得有用的,都派出去做事,带徒弟,以观成效,再行安排。工业技术的摸索进步就不说,实验,规律,物理现象的总结,提出假设,理论指导,还太远。
工业的引进就像传染,合适的环境准备好,然后传染,一传十,十传百。但制约传染的是什么?传染源和资本,环境。
府中有负责对接这块的幕僚,上茶聊天,在张克看来对方接待公关,谈话十分老连,对西学洋务,有了解,但了解不深。
问些浅显东西,回答起来十分简单,进入自己了解的西学领域,慢慢进入状态,把对方知道的西方风俗,产因,由来,向深处讲解,西方史是张克的强处,工业技术史有些枯燥,人文史有趣,但怕有些空乏,无法打动对方,代为引荐中堂,于是讲些实业运作,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人才,但对方对现代企业运作是门外汉,一聊就知道没实际操作过,认知浅显,不甚了了。
只能讲自己对日本的观察,对西方国家的理解,对未来的担忧,说自己认为日本消化朝鲜后,还会扩张,中日可能还会打仗,自己在日本听说的,1891年,俄国东西伯利亚铁路开始修了,未来也许还会像1860年一样入侵清朝东北。
听到中日可能打仗没太大反应,听说几年后俄国可能入侵,绷不住了,表示兹体事大,不能决断,愿意引荐中堂,让中堂做主。但中堂事务繁忙,要安排时间。让张克明天再来,明天安排不了,后天再来,总之会想办法让张见一面。
陈克回去转日再来不提,只说幕僚向上汇报,说陈克西学,研究颇深,是个人才,值得一见,日俄之事,民间不知,但上层早有认知,并不觉的惊奇,此时国内大部分视俄为救星,主张在东北连俄抗日,中堂出洋和俄国签订密约,让俄国在东北修铁路,已经有风声传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