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变化 (第1/2页)
人沉浸在思维里时,一念千里,转瞬十年。而在现实之中,再宏大的计划,再令人热血的进程,都不过是日复一日的苦熬。
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什么,那你最好提前做规划。否则事到跟前,你可能什么都做不到。
张克一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些年来也不觉得自己空负年华。
自从3月份到营口,盖州开始驻扎以来。
看着地图和情报,也很明显感觉到俄国无意在此时大规模从海边登陆,去年在关外铁路的阻击和破坏只是保险和尝试,为了确保大部队进攻哈尔滨的顺利。
战争是人多打人少的游戏,俄国在西部利亚铁路贯通前是不可能在远东占据优势的,看现在北部的拉锯战,俄国并不急切,这次只是为了在北方狠狠地撕一块肉下来,占领旅顺是为控制海疆保持压力,锁住外国进入渤海湾的可能,防止清朝使用海运,虽然铁路开通了,但也聊胜于无。
俄国的海军船队规模并不支持他可能的大规模海路行动,俄国在工业国中只是一个后发国家,没有广大的殖民地,也没有需要往来于殖民地,或者贸易的庞大运输船队。海军并不出色,只是象征性的发展了强大的两只舰队,但光是负担舰队便让俄国的财政雪上加霜。
这些昂贵的战舰很明显不能用来支持大规模陆军登录的后勤运输保障工作。
此时的技术能力是不能做到大规模海上突然登陆的。张克只是在海边设下警戒哨岗,部队离海边数十里驻扎,就不会被偷袭,然后呢?
不能大规模进攻,从张克意识到,再到战争结束,到何时?如此漫长未知的时间,需要让张可一直等待。忙碌的生活突然闲暇下来。
有的时候,统领军队需要的是威望,张克带领这支上万人的年轻部队,他是有这个威望的。
细节上的东西,他有经验,上去帮忙,反而会越帮越忙。作为一个部队的主官,他最大的责任是要为这支军队指明未来的方向。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后,张克有了行动,他将部队分开,混编为三部分警戒的,训练加防御。驻地的建设和后勤。剩下一部分在驻地附近开始开荒种田,一段时间一轮换。
他对将士们是这么说的。这次来东北和俄国人打仗,生死不知,每个人都有田拿。乖乖的等着官府给你们分田?谁知道官府会不会安好心?作为你们的老大,我要为你们负责。为你们安排田地。
哪怕是军响比较高的宋庆余部,也不会拒绝一份可以传家的田产。
就这样的愉快的决定了,开始了。
漫长的不知前路,生死不明的等待中,沉闷的氛围开始活跃起来,死气沉沉的士兵眼中开始有了活力。这正是张克想看到的。
在这决定之前,张克最想要的其实是训练和培训,讲课讲道理之类的。但是实践后却发现太理想了,想要训练,就要有高昂的军饷来支撑,奖励和惩罚才能,规划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体能的训练需要大力的后勤支持。
自己坐镇这边,都可以想象的到此时的北京,满清中央和天津李鸿章,一边按耐住恨不得想随时干死对方的心情,一边默默的拼命给自己的部队增加后勤装备。
清庭拼命装备八旗,而李鸿章则武装袁世凯。当俄国的入侵结束,这两股力量还会争斗,谁知此时的战友,将来会不会刀兵相对?
没有北京、天津的后勤。如何实现教育?如何实现训练?空口白牙让张克去改变士兵吗?
人之所以不迷茫,是因为心中有目标。张克想要人们过得更好。国人,国民的性格是很好的,在最内卷的社会中进化出了最实用的思维模式,能有所流传的东西都少不了丰富的内涵逻辑,贴近生存。他们沉默,他们也能忍耐。给他们不同的选择,他们都能走出不同的路来。
为了让他们活的更好。张克决定带他们去寻找希望。都是壮年的小伙,在这里空耗时光,不值得。
拜托友文抽出一些后勤力量,来输送补给时给营口这边输送了农具种子。一切都开始忙碌起来后,张克才在闷闷中走出来,看着日日变化的周围,人们心中都会安定的,听大家一起畅想未来,是最美的时刻。
士兵信任他们的将军,绝对不是因为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训练会让他的士兵服从,仅此而已。士兵信任长官,是相信长官心里有他们,如此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