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变化 (第2/2页)
慈禧发动政变,干掉了光绪的改革派之后,作为改革派出现的北洋集团在东北发动内战,击败慈禧的传统中央皇权之后。慈禧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中央皇权丢失的罪人,她已经无力掌控局面了,不过为自己残延生命罢了。
光绪皇帝必将走向前台。要马上推翻光绪皇帝?还是顺水推舟以皇帝为核心,进行改革变法?平衡各方势力,稳住局面,徐徐图之?
除了袁世凯这样局势对他不利,又有野心的人外,这无疑是符合大部分人想法的。有时候平衡和稳定对于当权者来说才是最好的。
而混乱会导致权力的不稳定,变成野心家的阶梯,旧日当权派的末路。
北洋的势力已经足够庞大,在进而掌握中央,那是所有地方实力派,都不喜欢看到的。
在经过漫长的宫廷斗争之后。
李鸿章终于撑不住了,和北京协商让南方的张之洞来主持中央。
清廷、慈溪,光绪和北洋洋务派都可以接受,妥协。地方派也比较安心。
对李鸿章来说能平衡袁世凯的势力膨胀。也能给张克发育的时间,将来的事他就管不了了。
各方面都过得去,家族已经立在了不败之地。
袁世凯凭借庞大的关系,自身军队的拉拢价值,在北洋和清廷之中来回串联。
光绪也从软禁中出来了,康良维新派又开始回国,聚集到身边,还有部分皇权派,光绪也在拉拢袁世凯,但袁世凯那么干的臣子不信会有好下场,不会相投。
慈禧还是在中央给他拉一把,为慈溪自己留条后路,以防光绪帝上台后的报复。
1903年春天,李鸿章去世,极尽哀荣,清廷,北洋,地方,洋人都是好评。
中央光绪帝回到台上,慈溪退个彻底。
张之洞主政中央直隶总督。
袁世凯成了山东巡抚(叔父袁保三进士正途出身,又办团练有军队势力背景,主要歼灭大部捻军,养父袁宝庆,随养父把兄弟淮军大将吴长庆驻扎朝鲜,地位大概在驻韩美军到麦克阿瑟天皇之间,关系硬,作风也强,生事端?对外国事(日俄渗透)?同僚不合(强硬派?)?。1884年吴长庆没了,待不住后回国,被李鸿章提拔,直升3品驻朝鲜太上皇,开始发迹)。
聂士诚天津将军。
赵尔巽(汉军正蓝旗)黑龙江,吉林总督,黑龙江丢了不少,东北还是有不少清廷的势力,。
张克成了辽宁巡抚。
山东张汝梅(父亲是江苏县令,死于捻军,投奔袁甲三(袁世凯祖上)受赏识,镇压得力升官,派去山东压教案,也就是本地和洋人传教士的矛盾),去接张之洞的湖广总督,有回报了。
两江总督刘坤一(湘军出身)。
闽浙总督许应骙(传统老派,科举正途,反对康梁维新派,被后党看重,政变后闲官变封疆大吏?贪的不少?政敌不少?袁世凯主政后被参回家。后人许光平是讯哥的老婆,)、
四川总督奎俊(亲王荣禄堂叔)。
河南巡抚刘树堂(家里有人,军功保荐出身,积累军功升官?)。
山西巡抚胡聘之(科举正途,翰林编修出身,但是洋务干将,北洋吃得开?传统派系玩的动?)。
升允陕甘总督(满人)。
李经云贵总督(李鸿章三子)。
谭钟麟两广总督(左宗棠推荐,感觉是湘,淮势力)
中央满汉各半?施行不了中央权威,影响力不行了,懒得查了。
看总督背景,不是瞎猜的,李鸿章的势力关系网,半个曹操级别的。没努力方向,要不然能量释放,绝对能做事。
局势变得平衡,安静,中央尽最后的余晖,调动有利的自
己人到地方去控制实力,地方实力派开始登场,有的中央派的人根本做不稳位子,被架空,或者和地方上合流。
和地方关系好的开始本地化,关系不好的开始被驱逐。
变法?什么是变法?就是做新事物,做新事物就要花钱,怎么弄钱?弄到钱,给自己捞?还是花出去做事?做的什么事,得什么未来,何种因果。
上层权威已经没了,地方大员就是土皇帝,威福自享,有力人士也开始无人能治,秩序开始大变,新式西洋学问大量传播,自由,民主,立宪?共和?言路开始畅通。
各路人马宣扬发展,孙中山的共和。有钱,无权的士绅倾向的立宪。
有权的督抚设立军队,维护官僚权力。
喊西洋学问但不做事,只是混乱的有,实干兴业的有。蛮横官威维持秩序的传统人物有。老派人物唱新曲的也有。
内陆闭塞的,先派后生子弟出洋学习。
沿海省份随着全面开放海关,洋货随意进入,代售进出口的买办。
引进技术办厂的,新式商人。
抵制洋货,逐渐增多,破产的传统小农,手工从业者。
不断挨打,丧权辱国的清朝,在加深殖民地进程方面没有停滞,但死寂麻木的内里开始发芽变化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