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唐时明月宋时关 > 第八百三十一章 封晋王

第八百三十一章 封晋王

第八百三十一章 封晋王 (第1/2页)

赵匡胤的眉梢猛然一挑,轻轻吐出个“喔”字,眼神如鹰隼般在朝堂诸臣间掠过,而后沉默不语,显然在此敏感时刻,他需谨慎权衡,不便贸然表态。
  
  一旁,赵光义心急如焚,眼皮不自觉地轻轻颤动,他迅速收敛心神,深知自己不宜直接出面阻挠,但暗中操纵却未尝不可。于是,他暗暗向自己的亲信、户部员外郎柴禹锡使了个眼色。
  
  柴禹锡会意,立即挺身而出,步履稳健地走向前,恭声道:“官家,此事关乎国家社稷,非同小可,需谨慎行事。皇长子德昭,其德行高尚,勤勉不怠,性情沉稳,行事皆合礼法,实乃我朝之福。然而,他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未曾肩负过如此重大之责,骤然委以重任,恐难保不影响朝廷之日常运作与前线战事之胜负。此等失误,对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浩劫;对皇长子而言,亦恐损其德行之美名。官家,还望您三思而后行啊。”
  
  赵匡胤闻言,不由自主地抚了抚长须,陷入沉思。赵德昭,这个儿子,行事稳重,勤勉好学,若将此重任托付于他,相信他定会竭尽全力。然而,作为开国皇帝,自己正值壮年,历来事必躬亲,从未让儿子代劳过任何要务。倘若此次真的放手,万一出现差池,不仅朝廷大事受损,儿子的名声也将蒙尘。如此重担,他能否承受得住?
  
  赵普见赵匡胤面露迟疑,心知时机稍纵即逝,遂再度开腔,言辞恳切:“官家,臣举荐皇长子,实乃深思熟虑之举,原因有三,请官家细听。其一,官家御驾亲征,在前线统筹全局,臣等亦需忙于处理日常朝政,但朝廷的奏折批示,其责任重大,非一般人所能胜任。纵观朝野,除皇长子外,实难寻得更为合适之人选。”
  
  “其二,皇长子德昭,身为官家嫡长子,其身份尊贵无比,代天子坐镇朝廷,既合礼法,又显威严。唯有以皇子之尊,方能令各级官吏心生敬畏,勤勉办事,确保朝廷政令畅通无阻。”
  
  “其三,皇长子已至弱冠之年,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正应投身国事,为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借此机会锻炼其治国理政之能。至于其他大臣所虑之事,呵,实则多虑了。”
  
  赵普说到这里,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赵光义,嘴角微扬,继续道,“皇长子代行皇权,坐镇中央,所依仗者,乃是天子之威,皇子之尊。具体事务,自有各职司衙门负责,又有诸位宰相、尚书、枢密院大臣辅佐,何忧之有?”
  
  赵匡胤听罢,双眉舒展,赞许道:“赵卿所言,确是深思熟虑,周全至极。”
  
  此言一出,薛居正、张昭、卢多逊等朝中重臣纷纷表态,赞同赵普之议。
  
  然而,赵匡胤并未立即拍板决定,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赵光义,语气平和地问道:“皇弟,你对此有何看法?”
  
  赵光义目光闪烁,心中虽有不甘,但面上却丝毫不露,连忙拱手低头,恭敬地回应道:“赵相公安排得如此周全,若依此行事,臣……自然也赞成皇长子坐镇,代为管理朝廷。”言罢,他心中暗自盘算,如何在此局势中寻得转机,以保自身权势不失。
  
  “皇弟亦赞同赵卿之议乎?”赵匡胤龙颜舒展,笑意盎然,轻抚长须,显得格外愉悦。众官员见状,心知大局已定,纷纷上前,虽各抒己见,实则众口一词,皆是对此提议表示赞同,气氛热烈而和谐。
  
  赵光义心中却泛起一阵苦笑,暗叹自己虽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顺应时势。
  
  此时,赵普再次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官家,皇长子虽为官家之子,然坐镇中枢,若无正式名分,恐难以服众。皇长子已行冠礼,却仍无相应爵位,臣身为宰执,对此不敢不问。更况且,皇长子此番将肩负重任,因此……”
  
  说到这里,赵普深吸一口气,缓缓行了一礼,腰身弯得极低,声音低沉而坚定:“臣,恳请官家,赐封皇子赵德昭以王爵!”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一道霹雳,震得在场众人皆是一愣。
  
  封王?大宋立国不过十年,除皇帝、皇后外,尚未有过封王之举。
  
  赵光义心中更是震惊不已,他深知这封王之举背后的深意。
  
  自唐末以来,王朝更迭频繁,许多皇帝为了江山稳固,往往选择兄终弟及,或是传位于养子,而非年幼的亲生子。赵光义虽为皇弟,但心中未尝没有那份对皇位的渴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