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明末黑太子 > 第1208章:各方博弈

第1208章:各方博弈

第1208章:各方博弈 (第2/2页)

仅仅损失一个摩拉维亚,对帝国来说还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无非是从眼前的一个敌人变成两个敌人而已,只要在明年春天,索别斯基能够卷土重来,那么胜利就一定还属于己方!
  
  等打败了奥军,自己再携手索别斯基,让清军明白谁才是欧陆的主宰者!
  
  不论是奥斯曼还是清军,都是名副其实的外来入侵者!
  
  既然圣战已经开始,那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直至赢得最后的胜利!
  
  侯赛因在接到清军在摩拉维亚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信后,便让麾下各部开始挖掘战壕。
  
  既然对方想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那自己就奉陪到底好了。
  
  不光是战壕,连临时住所也要一并造好,以便在战场过冬。
  
  同时做好两手准备,如果对方突然撤退,己方一定要立即追击。
  
  否则,那就在布达佩斯外围一起过新年好了!
  
  在一六七六年夏末至一六七七年年初这段期间里,利奥波德损失了十万人,摩拉维亚还被清军柔躏了一顿。
  
  索别斯基的翼骑兵在布达佩斯与马丁两地的作战中接连失利,也有十万规模的伤亡,波兰的中东部地区也惨遭清军洗劫。
  
  由于采用的战略战术都比较得当,奥军的损失不到两万人,不过放弃了已经占据的波兰南部地区,北上华沙的计划也戛然而止。
  
  顺鸡在多尔衮的努力下,不光从波兰和摩拉维亚得到了不下上万头牲畜和超过三十万奴隶,还拿到了十万多石的小麦。
  
  兵力损失不过万人,不论是战损比还是投资回报都堪称行业翘楚。
  
  算是这大半年以来,欧陆战场上的最大赢家了……
  
  为了找补回来,利奥波德命令十万帝国部队进驻摩拉维亚,名义是协防,同时帮助当地回复春耕。
  
  等春耕完毕,再让这十万部队从多瑙河东岸南下,在舰队的掩护下,增援绍姆贝格的部队。
  
  确保绍姆贝格所部的兵力在四十万以上,对侯赛因拥有一点五倍的兵力优势。
  
  同时让汉诺威、巴伐利亚、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这四个盟友再次各增兵两万。
  
  加上原来的十七万人,使多瑙河西岸的兵力增加到二十五万。
  
  反奥联军的总兵力达到六十七万,在索别斯基的部队不驰援战场的情况下,也对奥军形成相对的兵力优势。
  
  易卜拉欣也没闲着,尤其是看过了侯赛因遣人拍摄的关于布达佩斯外围,敌军所挖掘的连绵不绝的战壕与成千上万的帐篷之后。
  
  这位苏丹便更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丢失了克拉科夫之后,他不允许战略重镇布达佩斯再失守了。
  
  增派部队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前期只能派过去十万人马,含三万骑兵与七万步兵。
  
  不过包括一个营三十六门从明帝国进口的新式重炮,五百辆蒸汽坦克,十艘飞艇,以及本土生产的火炮上千门和战车上千辆。
  
  蒸汽坦克里有一百辆是装有机枪的新款型,余下也是明帝国新制造的,不过是旧版本。
  
  明帝国同意每年向奥斯曼出口至少两百辆安装了机枪的新式坦克,每季度交付五十辆。
  
  如果产能有余的话,数量或可增至一百辆,这让易卜拉欣在高兴的同时也憧憬起来。
  
  明帝国皇帝同意每年向己方出口两千辆旧版新坦克以及少量新版新坦克,这势必使得奥军战斗力倍增。
  
  重炮方面,每月可交付半个营,也就是十八门,全年可达两百一十六门,射速等同于数量十倍于此的普通重炮。
  
  而且由于明帝国与奥斯曼的友好关系,这次破天荒地出口了五百枚战术导弹,不禁让易卜拉欣大喜过望。
  
  加上将会分为四次交付的一万支左轮短铳和十万支左轮步枪,预计将使奥军在入夏之后,战斗力得到攀升。
  
  尽管这些武器都是用战马、坚果、毯子、石油、沥青、成品油等东西换来的,但易卜拉欣认为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尤其是后三样东西,在自己的地盘上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不用担心产量的问题。
  
  尤其是在明帝国的海上运力超过荷兰,跃居世界第一之后,配合世界第四的奥斯曼船队,运作从波斯湾到明帝国的航线毫无问题。
  
  明帝国分别在青岛与泉州各建成了一座商业造船基地,均拥有多大六十座船坞,其中四千吨级、七千吨级、一万吨级的船坞各二十座。
  
  范例是现成的,就是三级铁甲舰、四级铁甲舰、五级铁甲舰。
  
  由于不需要考虑作战事宜,钢材也不需要用最好的。
  
  故而不但成本很低,而且建造的速度也只有同吨位战舰的七成时间。
  
  这便意味着每三年,便可下水超过八十万吨的商船。
  
  虽然荷兰的商船总数有近六千艘,不过总吨位只有三百万吨左右,平均到每船不过五百吨而已。
  
  明帝国在一六七五年年底,商船的总吨位就超过了荷兰,坐上了商业海运的霸主宝座。
  
  哪怕荷兰造船业也非常发达,而且很善于建造木制商船。
  
  然而由于本国人口数量的限制,必须聘请大量外国水手。
  
  加上建设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以及消化英格兰东部地区需要大量资金,让荷兰对造船业不能全力以赴。
  
  明帝国面临同样的问题,要消化鲜卑利亚需要两三百年的时间,而修建横亘这个地区的铁路也要耗费巨资。
  
  不过明帝国有连个办法来降低这个项目的投资成本,一来是用大量奴隶矿工开采新发现的金矿,二来则是通过扩大出口金额来提高贸易顺差。
  
  对于此二者,明帝国都是很有经验的,故而丝毫不影响建设造船基地以及大量新建蒸汽式铁甲商船。
  
  这种商船的建造成本更高,但船体不会生蛆,抗风浪能力更佳,平均航速也更快,优点非常明显。
  
  没等开工建造,所有一百二十艘新式商船便被海商们抢购一空,一艘都没剩下,而且预订了一倍于此的数量。
  
  这就说明了新式商船已经在海运市场崭露头脚,被大家接受的同时,顺便开启了海运业的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