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三国小霸王 > 第1640章 楚地遗风

第1640章 楚地遗风

第1640章 楚地遗风 (第1/2页)

“他算什么圣人?!”杨彪脱口而出,不以为然。
  
  杨修并不争辩,笑而不语。过了片刻,杨彪又自觉无趣,转而说起了长安的事。父子谈心没什么顾忌,他将长安的困境和盘托出。王允、袁绍死了,但他们的支持者还在,天子实力不足,需要袁谭的策应,不得不对这些人缓颊。可是如此一来正给了孙策不肯臣服的理由,也在朝廷内部造成了分裂,荀彧等青派壮的新政推行不顺,虽然在拼命追赶,差距还是越拉越大。
  
  朝廷也是进退两难。
  
  “我这次奉诏东来,有两个目的:如果孙氏能够忠于朝廷,自然再好不过,五州平定,袁谭四面受敌,可不战而定,天下恢复太平,君臣合力推行新政,由朝廷发端,孙策执行,可事半功倍。若事不谐,则退而求其次,联合袁谭,从西北两个方向夹击中原,迫使孙策低头,至少将他赶回江东,收复中原,缓解朝廷的赋税危机。唉……”
  
  杨彪长叹一声:“天下兴亡,操于孙策之手,他只要退一步就可以成为中兴名臣,名垂青史,利国利民,偏偏野心勃勃,非要置天下于水火之中。你说他是圣人,我无法认同。没错,他是救了很多人,可是大战一起,会死多少人?改朝换代,刘氏变成孙氏,对天下人来说有什么区别?他能去皇帝号,如周天子一般为天下共主吗?他若有光武帝的胸怀,不杀戮功臣,便是难能可贵,去皇帝号,恢复古制却是不可能的。可是百姓流离,新坟累累,却是眼前的现实。德祖,儒门的理想之君是内圣外王,圣人垂拱而天下治,孙策能做到吗?”
  
  杨修脸上的神情凝重起来。他耷拉着眼皮,看着泉水蒸腾的热气,沉思不语。
  
  杨彪接着说道:“治天下不仅要有术,还要有道。我这一路走来,看到了孙策的术,却没看到他的道。你在他身边那么久,你告诉我他的道是什么?是仁,是义,还是礼?没错,兴工商以富民是好事,文武并重,四民平等也有助于化解读书人出路的问题,可是人心呢?不言利固然有些矫枉过正,不言义难道就不是?圣人不言利是因为言利者众,言仁义者寡,欲有所纠正,持中庸之道,以免过犹不及。若是世人皆言利,执政不予纠正,却推波助澜,天下皆言利而不及仁义,譬若快马行于道上,唯有马鞭驱策,却无镳辔驭控,你觉得这是好事?”
  
  “年青人有志向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但治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急不来。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推行新政,革除弊政,这当然是好事,可是变易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随心所欲?若是见小利而忘大义,除小害而生大患,殷鉴不远,我担心他会步王莽后尘啊。与其如此,不如退一步,缓一缓,去鼎革之心而存更化之志,岂不更佳?”
  
  杨修抬起眼皮,看着杨彪。“父亲想与孙将军面谈?”
  
  “我知道可能无济于事,可是不试一试,总是不死心。”
  
  杨修苦笑了两声。“也好,不过我劝你不要太急。张子纲刚走,你现在追上去也没用,不如等几天,看看孙将军的反应再说。”
  
  杨彪点了点头,闭上眼睛,靠在石壁之上。
  
  ——
  
  张纮追上孙策的时候,孙策刚到丹阳郡治宛陵。
  
  宛陵城几乎是全城出动,不仅大小世家、豪强全部派出代表,到城外三十里迎接,不少百姓们也闻风而动,夹道观望,就连里墙的墙头上都趴了不少人。里正们非常紧张,担心有人会对孙策不利,来回呼喝,密切注视,以防出现意外。
  
  祖郎再次争取了导行的任务,率领二十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泾县离宛陵不远,宛陵的百姓对祖郎都不陌生,看到这位曾经威风八面的宗帅心甘情愿的为孙策导行,心中平生敬畏之心。
  
  甘琰作为代理太守的郡丞,当仁不让地率领丹阳太守府的掾吏跟在祖郎的后面,满面春风的向周围群众招手。普通百姓不清楚,但有点身份的人都知道甘琰已经和孙策结成婚姻,代理太守即将成为真太守,很快就要走马上任,由一个郡吏一跃而为二千石,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得直咬牙,琢磨着要和孙家结亲,即使不能攀上孙策,也要攀上他的弟妹,哪怕是他身边的将领也行。
  
  甘琰等人过去,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陈到率领的亲卫骑、庞德率领的义从骑,然后是典韦、许禇率领同的义从营,看到这些雄壮的战马和威武的骑士,百姓们既惊叹又有些恐惧。丹阳经济落后,但尚武之风兴盛,应募为兵的人非常多,或是亲自经历,或是道听途说,大多有一定的战场经验,知道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明显,看到这些精锐骑士,亲眼见证了孙策的实力,畏惧之心又添几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