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三国小霸王 > 第2185章 一叶知秋

第2185章 一叶知秋

第2185章 一叶知秋 (第1/2页)

孙策笑笑。
  
  类似的意见已经有人提过,或是直谏,或是委婉,私心难免,但用意也大多是好的。兵权是立国之本,尤其是眼下这种逐鹿之世,兵权失控,政权也必然不保。
  
  但他有他的想法。兵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也绝不会放手,但他更清楚,就这几年而言,维持内部稳定,保证新政走上正轨,形成健康积极的正循环比打几个胜仗更重要。一个是百年大计,一个是眼前得失,他很清楚哪个正重要。
  
  陆逊毕竟还年轻,也没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训,他所了解的历史充满了道德说教,却很少涉及真相,他也不清楚改革的风险比战争的风险更大。他亲自坐镇建业,各派系还明争暗斗,他如果离开了建业,建业还不乱成一锅粥?
  
  后方不稳,前方又怎么可能取胜。
  
  “此事需从长计议,不急在一时。”孙策转换了话题,将刚才陆绩有意于经史的事情说了一遍,问陆逊的看法。陆逊回乡省亲,也是当他的耳目,了解吴县甚至吴郡的情况,陆家也在其中。
  
  陆逊倒也不隐瞒。作为曾经的吴县第一世家,陆家现在压力也不小,面临着重大抉择,甚至内部都有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涉及到他与孙尚香定婚的事。
  
  有头有脸的大族都清楚,孙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子哪怕成了亲,十八岁之前最好不要生育,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多位名医的肯定和支持。孙尚香才十四,意味着四年之内,陆逊都不会有嫡子,对陆家来说,尤其是对少年丧父的他来说,这其中不太合理。
  
  陆逊的父亲陆骏英年早逝,留下陆逊、陆瑁两兄弟和一个妹妹陆明朱,陆逊是长子,如今又有了功业,尽快生育继承人是重中之重。不过这一点不成问题,孙策已经亲口答应,陆逊可以先纳妾生子,保证他这一脉不会绝嗣。
  
  对于陆家来说,眼下最大的分歧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维持陆家名声和实力。
  
  之所说陆家是曾经的吴县第一世家,是因为这几年陆家发展得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就在于陆家延续了以前的发展策略,没有及时调整,这几年停滞不前,被其他几家迎头赶上甚至反超。
  
  陆家之所以长期占据吴县甚至吴郡第一世家的地位,是因为陆家在仕途上顺利,从陆闳开始,陆家就不断有二千石的高官出现。二千石有一个特权,可以荫任子弟为郎,而且每年都有名额,有了二千石,陆家就等于打通了一个入仕的捷径,子弟可以源源不断走捷径入仕。
  
  有了入仕的捷径,还要有成才的保证,陆家成才的保证就是经学。陆家的经学不算拔尖,但传承有序,子弟教育一直抓得很紧,而且务实,入仕子弟大多具备相应的才能,是合格的官吏。
  
  连续几代人做官,陆家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财力,稳居吴县第一世家。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是陆家老的老,小的小,仕途上没有明显的优势;二是如今江东兴工商,积累财富的速度惊人,生意做得好,几年时间积累的财富就超过陆家几百年。面对严峻的现实,有人希望陆康能改变一下思路,不要固守经学,涉足工商。
  
  但陆康不同意。他坚持认为,学问才是立家之本。
  
  有人指责陆康说,这是因为陆康的长子陆儁平庸,仕途不顺,难以服人,而幼子陆绩却是一个读书种子,陆康坚持以学问传家,是方便将来陆绩接任家主。
  
  陆康为此很生气,要辞去陆家家主的身份。他本来就是不是长子,按理说没有机会担任家主,只是因为他的三个兄长不是去世早,就是仕途成就没有他高,这才让他做了家主。如今子侄辈都长大成人了,想拿回家主的位置,他可以双手奉还,正好全身心的投入郡学的事务。
  
  但陆家没人敢接家主的位置。一是陆康辈份高,没有犯过错,就算长房要收回家主的位置,也应该等他过世之后,否则会被人讥笑。二是陆康在世的从子仕途都一般,到目前还没有二千石,陆逊的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本来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可惜英年早逝。
  
  陆逊以前一直在前线,只知道家族内有矛盾,却不清楚矛盾有多深重,这次回去省亲,亲眼见识了几位从叔的愤怒和焦虑,这才意识到陆康现在有多难。他一心想主持富春、余杭一带的玉器研究,既有赌气的成份,也是证明自己的成份。
  
  至于陆绩,他本人的确喜欢读书,现在更是骑虎难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他想研究易经,是因为易为六经之首,而且是儒道兼重,不仅仅是儒经。在儒家学问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易学还能坚持阵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