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临高启明 > 第七十一节 椰林照相馆

第七十一节 椰林照相馆

第七十一节 椰林照相馆 (第1/2页)

黄元老主持起照相馆的项目,立刻大搞特……不,大办特办起来。照相馆的选址是在百仞镇的一条支街上。距离繁荣的主要街道不远,但是又够僻静。照相馆较之其他行当,冲动消费较少,主要靠口碑相传。但是呢,又不能距离闹市区太远,消费者如果难以寻找,也会失去很多门市的生意。
  
  在旧时空,因为有网络、电视这样的营销手段,照相馆不在商业区也无大碍,只要揽客能力强,开在写字楼或者商业中心里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在本时空,还是要待在商业区,并且要有比较明显的门头展示。
  
  黄耀民作为一个三天两头出去揾食的电视民工,也兼职过婚礼摄像,私房摄影之类的工作,对这套东西颇为熟悉。所以在选址上颇费了一番脑筋。
  
  照相馆的门脸不大,只有两间。一间是大门,一间是橱窗。橱窗里摆设的是各种“样片”。这也是传统照相馆惯有的模式。因为现在器材、胶片和人员的限制,婚纱摄影、艺术照之类做不出太大的花样,只能以日常为营销核心,以各种纪念照、生活照为主。
  
  不需要搞婚纱摄影和艺术照,自然也就不用太多的布景和道具,所以照相馆的体量并不大,
  
  一楼除了营业厅之外,便是一间小摄影棚,用来满足日常的摄影项目之类,二楼比较考究,也是黄元老的营销的重点。
  
  为了争取最大的瞩目点,二楼他采用了花房式设计,辟出一块占整个二楼面积三分之二的露台面积。这个巨大的露台除了一小部分保持露天之外,采用花房式的设计,从屋顶到墙壁采用全用铁框镶嵌玻璃。
  
  采用这种设计在临高是颇为大胆的,毕竟这里平均气温很高,大部分时间里花房大概率会变成温室,黄耀民之所以这么搞,并非单纯的出于“惹眼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满足摄像所需要的照明。
  
  元老院的照明工业,如今已经可以量产部分灯具,包括煤油灯、汽灯、电石灯、碳棒灯一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炭丝灯等等。有的灯流明度颇为可观。但是在黄元老看来大多数都不太适合用于室内的拍摄打光之用,还有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而且这里头还有他个人的一点点审美偏好问题。
  
  所以他决定尽可能的采用自然光,这个花房式的摄影棚就是按照他的理念设计的。元老院因为照明设备的短缺,对如何充分的运用自然光有了非常多的研究和实践,由此诞生了一套颇为复杂遮光系统,由各种布幔、百叶窗、轨道和反射物组成。椰林照相馆的花房摄影棚也引入了这一系统,是光学厂的负责人林汉隆亲自搞的。通过调解这套系统,可以在各种天候下给摄影棚引入令人满意的光线。
  
  这种技术并非元老独创,16世纪的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就撰写过如何搭建一个适合人像绘画时候获取最佳光线的场地,在何种天气下模特与画师的距离该如何安排,以及和摄影师颇有关联的一个技术:“原始暗盒投影”。
  
  林汉隆的这套东西,十分之精妙。不但配有一本专门的使用手册,还专门派了一个技术员来照相馆搞培训。
  
  既然花了大本钱搞了这套照明系统,二楼的摄影棚自然要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弥补成本。所以这个摄影棚主要用来满足那些中高端客户的需求。虽然现时还不能搞彩色摄影,但不妨可以多预备一些道具和服装。为此他专门向万紫阁定制了许多高级服装。
  
  照相是一种新生事物,大多数老百姓对照相是没有概念。除了归化民因为在入职的时候需要拍照制作证件和档案之外,普通百姓平日里没有拍照的经历,更没有需求。所以这行当还得从无到有的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
  
  好在元老院在工业口能稳定的生产摄影耗材之后,已经开始推行证件照片制度。随着身份证件在全民开始推广,椰林照相馆的生意是不愁做的。
  
  但是这种靠着行政政策“喂饭”的生意,黄元老是看不上的。他雄心勃勃,要开拓更多的生意。
  
  参考旧时空的照相馆的生命历程,大致是从晚清传入,一开始被视为“摄魂”,然后到二十年代逐渐被大众接受,有了商业化的照相馆,再到三十年代之后成为“时髦”,五十年代之后的推广普及,九十年代的婚纱摄影异军突起,再到二十世纪初数码摄影的普及而衰微。眼下的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大概可以算是二十年代,老百姓至少已经不把照相当作“妖术”了,至于广州,暂时还是晚清的水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