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司礼监 > 第九百五十九章 北上

第九百五十九章 北上

第九百五十九章 北上 (第1/2页)

问题出现,就必须加以解决,不能视而不见,或不当一回事。
  
  明军为何从以前的纯火器军队退化成冷热兵器夹杂的军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火铳质量的下降。
  
  武器装备的“腐朽”必然会带来军队纪律以及战斗力的下降,两者之间既是因果,又是必然。
  
  现在魏公公麾下儿郎所使用的火铳来源十分复杂,有从北京锦衣卫南镇得的几百杆上等铳,也有原吴淞水营使用的普通铳,近期又从南都联军那边得了一大批铳,这些铳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的稳定性堪忧。
  
  因此,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火铳使用颗粒火药会炸膛的问题,那么,就会发生士兵不敢用铳参加战斗,甚至不敢训练。
  
  这肯定是魏公公不能容忍的,所以要马上解决。
  
  相较大规模生产燧发枪,改良现有火绳枪的铳管更有现实意义,也更实际。
  
  毕竟,大明皇军几个月后就要投入实战。
  
  时间不等人,魏公公虚心好问,将王、洪二位匠户头领请为上座,好生请教,让二老十分激动。
  
  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按《武备志》的标准,大抵是用四十斤毛铁炼到八斤精铁,也就是就是十折二——十斤毛铁炼成两斤精铁。
  
  照这个标准来的话,公公现在控制的溧阳铁场年产生铁量为十六万斤左右,如果全部用于火铳制作,单铳管这一块折算下来一年也就仅够生产4000支铳管。
  
  而当下无论是兵部还是锦衣卫的南镇,又或北京兵仗局,都很少能做到严格用料。据王、洪二位老人讲,他们从前在兵仗局经手的那些火铳,大多用料不足二十斤,最后却同样做到铳管为八斤左右重量。
  
  这当中,自是锤炼不够了。
  
  用料不足,锤炼不足,这铳管能好才怪。也就是上面嘱咐了要做些样子货来,或者边关将领为家丁特订才足工足料,否则都是如此。
  
  之所以如此,便是钱作怪了。
  
  这一点魏公公心知肚明,早在北京兵仗局买买时,陆太监就跟他说了不少内中道道。
  
  对于钢铁这一块,说实在的魏公公真是不太懂行,只依稀记得前世对于钢铁的标准,好像是看什么含碳量,似乎含碳量越低,这钢就越好。
  
  制作一根铳管,就是使用生铁在炭火中加热,然后反复进行锻打,故而一块好铁,有百炼钢之说。
  
  原理是随着炭火炉加热,使熟铁渗碳,不断的加热锻打过程中,氧化铁皮不断脱落,碳分流失,导致总体重量不断减轻,最后就成了钢,也就是所谓的上等熟铁,或者说是精铁。
  
  当下在南直隶颇受百姓喜欢的苏钢,就是由芜湖铁厂锻造出来的。可惜,苏钢多用于民生,军中采购这块很少。
  
  为了挣钱,南北都是粗制滥造,应付了事。
  
  ………..
  
  因为难得有这么大人物肯听他们说这做铳的事,加上魏公公对他们不薄,来时给足安家费,每月拿的工钱也比在北京多的多,王、洪二老自是不敢藏私,把压箱底的本事都说给公公听了。
  
  魏公公凝神倾听着,听到不懂处立马就问,丝毫不拿架子。
  
  其实最适合做铳管的肯定是无缝钢管,公公知道无缝钢管这个概念,但当下没有高速电机,甚至连动力都没有,根本不可能生产无缝钢管。前世直到建国时,中国都没有能力生产无缝钢管,还是靠苏联人援助才得以生产。
  
  所以,公公不会异想天开搞什么无缝钢管,他认为解决铳管易炸还是要落在现有解决办法上。
  
  为了让自己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根铳管的制作过程,魏公公特意让王、洪二老带他看了下。
  
  二老到工坊里,叫徒弟们准备好,然后取了一块已经锤炼过的精铁,再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的圆柱体钢芯做冷骨,将做铳管的精铁烧至红热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精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
  
  “公公有所不知,只有卷成的铳管达到一定厚度,铳管才结实,能够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要不然打上两三次,这铳管就发烫发热,用不得了。”
  
  王老儿一边说着,一边和洪老儿开始焊接。因为工艺有限,铳身是一节节焊合的,如果焊合不好的铳也很容易炸膛。
  
  这活一般人干不了,得学过三年以上的才能入手。
  
  李炎昭在一边低声说只有焊接的天衣无缝,这铳管才能拿来制铳。
  
  另外,除此制铳法外,还有种钻孔法。
  
  这法子极费事,据说每天只能钻一寸,一根好的铳管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钻成功。
  
  需要的熟练匠人太多,产量也低,因而,嘉靖以后基本上不太用了。
  
  大约半个时辰后,在徒弟的帮助下,二老才算把铳管焊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