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顽贼 > 第六百七十八章 崇祯破防疏

第六百七十八章 崇祯破防疏

第六百七十八章 崇祯破防疏 (第2/2页)

其中就有一件事,崇祯爷又让个河南的监军给骂破防了。
  
  这监军叫汤开远,复社年轻人,骂街小能手。
  
  复社是东南的青年文学结社,合并了江南十几个社团,人多势众,以年轻人为主。
  
  这个结社,是这个时代识字率高、知识青年多、东南的生活气氛又比较轻松,特殊背景环境下形成的热血青年团体。
  
  一群出身较好的读书人,整天听歌、写诗、看报,年纪轻轻懂得又多、优越感又强,还没啥正事可做。
  
  为了把脖子上的聪明脑子拿出来秀一下,聚在一起没事就键政。
  
  汤开远在里头算老大哥,因为他当官早,十八岁中举就到河南当推官了,那在复社里面的地位可高,他不光键政,还能参政议政。
  
  把复社小孩都馋哭了。
  
  现在汤开远是热血中年,文采非常好,真能骂对地方。
  
  此人在崇祯二年担任河南推官,己巳之变京师戒严之后,就上书崇祯,劝他别端着重典厉刑扰乱国法,那锦衣禁狱,不是谋反乱国的不要往里放。
  
  崇祯没理他。
  
  这回,是因为崇祯派人把河南巡抚陈必谦逮了,罪名是失职。
  
  汤开远便又上一奏疏,说皇上苛待抚臣、优遇镇臣,文官巡抚敢于上任是罪,不敢上任也是罪,不上任反而罪责还轻一些,那以后都没人上任巡抚了。
  
  崇祯脸上有点挂不住,说抚臣不上任的事,没有实指,你想好再说。
  
  汤开远转头就再上一疏。
  
  指名道姓把崇祯登基以来陕西、山西的巡抚全说了一遍,问崇祯这些抚臣现在有没有一个还活着、没进监狱,也没被夺官削籍的?
  
  朝廷自有法度,议惩处的有吏部,议罪的有法司,稽核纠举的有地方按臣。
  
  为啥皇上诏书一下,吏部立刻照办降职革职,就没人愿意执意上奏,说这样处理不对呢?
  
  一下到三大法司,就立刻依诏拟发配拟戍边,就没人上书,说不应该用这样的罪责呢?
  
  至于核查,负责按察的大臣也只是把事情经过说出来,为啥没人来论功中之罪、罪中之功,帮大臣请求朝廷宽恕呢?
  
  因为你呀皇上,诸多大臣是非不分,是因为知道陛下你一心要给人重创,说了你也不会听,反而还会把他们也关进监狱。
  
  那诏狱里全是大明的冠带人才啊。
  
  所以朝廷才会接连失败,无日不惩处这个、惩处那个,这些事对荡寇安民于事无补。
  
  如今缺少的,就是公正的赏罚啊!
  
  这一道奏疏送上去,崇祯直接破防。
  
  如果骂崇祯铺张浪费,就算骂得再难听,皇上笑笑就过去了。
  
  毕竟朕没有的毛病,随便说。
  
  可是这汤开远说的这什么话?他说朕乱用刑罚,赏罚不公!
  
  这崇祯能忍?他真有这毛病。
  
  大过年的,敢指责朕。
  
  崇祯暴怒,下诏削籍革职,押解京师。
  
  汤开远这么能骂,多少跟家学渊源有点关系,他临川人,父亲是汤显祖。
  
  在这封崇祯破防疏里,提到了一个叫祝万龄的名字。
  
  他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前保定知府。
  
  农民军渑池渡的时候担任兵备,因为军队兵粮拮据,大战在即,急得寝食俱废,得了背疽,结果还被崇祯削籍回家。
  
  这个人年近五旬,现在就在西安府城。
  
  前天把元帅府在咸宁县衙张贴的招贤榜文揭了,求见刘承宗,希望能把城内的军械库腾出来,恢复关中书院。
  
  这也是冯从吾的学生。
  
  刘承宗跟祝万龄谈了谈,谈得挺好。
  
  老头拒绝出仕,刘狮子拒绝腾军械库,双方很诚恳地交换了意见。
  
  当然这不是谈话的主要内容,而只是没谈妥的事。
  
  至少祝万龄知道了刘承宗的心意,刘承宗给出承诺,关中书院肯定要恢复,而且作为元帅府最高学府,还要扩建。
  
  但不是现在,因为新的军械库还没修好。
  
  况且,书院要在学政的管理框架下运行,元帅府现在连个督学都没有,怎么恢复啊?
  
  刘狮子说:“你这么关心书院,来给我当学政吧。”
  
  刘承宗已经很诚恳了,祝万龄更诚恳。
  
  他说我天启年就被革职过,现在又被皇上削籍,以百姓的身份活了好几年,日子过得也不错,出仕不出仕,两可之间。
  
  明军在城内抄家索饷,大元帅把那些乱军依法惩处,安定了西安府局势,这很好。
  
  我也可以出仕,但同样不是现在。
  
  至少元帅府别进西安府城仨月,就被撵走了,到时候我还不如不出仕呢。
  
  学政重任,大元帅另请高明,请容我再看看。
  
  刘承宗明白,这是屁话。
  
  什么惩处乱军之类的都是场面话,都是聪明人,谁不知道那些事是谁让干的,那只是一块元帅府敛财的遮羞布。
  
  真正原因,是孙振生和梁兴得了御史官职。
  
  士人们的心思松动了。
  
  两个既无跟脚,也无功名,更无功劳的商人。
  
  只是到元帅府转了一圈,就摇身一变,成了掌管盐法茶政、手握重权的御史。
  
  这事在三原、泾阳乃至整个西安府引发轩然大波,千金马骨的评价两极分化。
  
  不仅仅因为这俩人的出身,更因为其被元帅府授予的官位。
  
  什么叫御史啊?
  
  元帅府的御字是哪里来的啊?
  
  人们对此事的情感复杂,超过三个人聚在一起,骂的都是刘贼僭越之心昭然若揭!
  
  但如果两个人甚至一个人关起门来,那进士举人和赋闲里居官员,就要琢磨琢磨,元帅府有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
  
  御史这个官职,品级历来不高,意思也很简单。
  
  史,是先秦天子、诸侯、大夫、邑宰身边掌管记录的史官和秘书官。
  
  御字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的时候,国君身边的史官,就叫御史。
  
  这帮人因为掌管机要文件,自然就会称为国君耳目,承担一部分打小报告的职责。
  
  到明代,御史已经不记录历史了,专门负责打小报告,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常驻各地打小报告的,叫监察御史,常驻十三道,总共有一百一十个。
  
  第二种,则是巡盐、巡茶这种因事而设的名目,漕、农、关、江、城、田、仓等等。
  
  总之,皇上想看哪儿的小报告,就弄个耳目派过去。
  
  人选上一般都会选择身家清白、未沾官场习气的进士和国子监监生巡查地方,意在用其书生意气,激浊扬清。
  
  官职不过七品,权力更是一点都没有。
  
  唯独沾了御字,杀伤力非常强,一个小报告打上去,就能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两个官职的授出,对西安府人心影响极大。
  
  许多人在这个时候,才终于认真审视刘承宗,试图预测这个兵势汹汹的叛军头子,有没有割据天下半壁的可能。
  
  但是站在历史朦胧的硝烟迷雾中,看向未来总是模糊不清。
  
  刘承宗对前景非常乐观,认为眼下陕西士大夫陷入迷糊状态,对元帅府是好消息。
  
  至少不会出现他前脚领兵北征,转头就后院起火的情况发生。
  
  不过在北征之前,刘承宗得先把汉中拿在手上。
  
  而前往汉中的人选,已经定下来,是平凉知府蒋应昌。
  
  下午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