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九百六十六章 四三机枪和电报建设

第九百六十六章 四三机枪和电报建设

第九百六十六章 四三机枪和电报建设 (第2/2页)

整体上来说,目前的两种机枪,其装备对象,主要就是舰艇以及陆军、近卫军、少数海军陆战队,海外武装税警。
  
  其中舰艇以及陆军是绝对的大头。
  
  其中的陆军,是决定同时装备两种机枪……反正使用的子弹都是同一种,子弹供应问题不大,而供弹体系里统一使用弹链,湖广武器公司的那个什么直板弹夹陆军看了一眼就不要了。
  
  湖广武器公司没有弹链,但是陕甘武器公司有啊,直接多采购一批弹链给风冷机枪使用就行了。
  
  陆军方面正式采购并进行前期的装备测试后,军方也正式授予了湖广武器公司的这种新式风冷机枪正式装备的编号:四十三年式机枪,也可以简称为四三机枪。
  
  而当陆军开始小规模装备测试这种四三机枪的时候,也意味着承顺四十三年已经到来了。
  
  过去的一年里,大楚帝国也算是干了几件大事,‘东欧粮食生产计划’算是其中之一,但并不算最重要的,甚至在大楚帝国内部里,这事的重要性在当年度里都排不进前三……
  
  毕竟大楚帝国在全球范围内年年都扩张,年年都打仗,如今打个东欧属于常规操作,不说帝国高层,就连普通的帝国子民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承顺四十二年里真正的头等大事,当属于有线电报的大规模建设。
  
  自从年初的时候有线电报的试验线路获得成功后,大楚帝国就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开始有有线电报线路的建设。
  
  而且电报的建设,可不仅仅是邮政总局的事,还牵涉到了工业部以及铁路部门。
  
  工业部是因为需要提供大量的电报设备,包括通讯电线,电报的收发设备,电池等等,为了保障供应,工业部指示旗下铜陵矿务公司下属的特种材料公司为基础,设立了铜陵电线厂,投入巨资建设厂房,购置设备,以大规模扩大电线的产能。
  
  同时抽调大量的技术人员,资金扶持松江电气、应天机电、徐州电气三家机电设备,以生产电报机以及电报机所使用的电池,并且开始进一步研发发电机,电动机等相关电气设备。
  
  铁路部门,则是大力支持电报局在他们的铁路沿线上,铺设电报线路,减轻长途干线电报线路的铺设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毕竟沿着铁路铺设电报线路,不用翻山越岭,还可以直接使用火车作为运输工具运输电线杆以及电线等材料,轻松省事。
  
  而这年头的电报线路铺设,其实也很简单的,立个木电线杆,然后拉线就完事了……并且基本都是沿着铁路或现有的官道马路上进行建设,没啥技术含量,更没有什么工程难度。
  
  整体施工成本比较低,进度也超级快,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大楚帝国就建成了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即松江到金陵城,再加上之前建好的金陵到当涂的电报线,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大楚帝国就把国内的两大工业城市以及首都金陵,通过电报线给连接了起来,实现了信息的快速通讯。
  
  顺带着,还有沿途的镇江,常州,苏州都实现了通电报。
  
  而这只是牛刀小试而已,在长途电报线路证实可行的情况下,电报局就展开了大规模的电报线路建设。
  
  其中的几大电报干线已经快速施工当中,其中的南北线进度最快,这套南北线,就是北到辽东,南到广州,沿着铁路干线一路铺设。
  
  而围绕着这条电报干线,还有众多的支线,比如济南到青岛,徐州到郑州等等。
  
  为了管理建设和运营这些电报线路,大楚帝国设立了电报总局,又在各省设立电报局,以省为单位进行电报线路铺设,再通过若干干线电报线路连接各省电报网络。
  
  今年的电报线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电线以及电报收发设备都刚开始进入量产,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承顺四十二年里一共只铺设了三千多公里的电报线路。
  
  但是到承顺四十三年,帝国预计能新建成的电报线路就能够达到上万公里,越往后随着电报相关设备产能越高,也就能建成越多的电报洗那里。
  
  五年内,大楚帝国要建成至少总计八万公里的电报线路,要求本土范围,包括南洋,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里的任何一个省,其省治城市都通电报,以便帝国金陵中枢随时掌控任何一个省的动向。
  
  同时本土腹地,即传统的关内十八省地区,要求每一个府都通电报。
  
  大楚帝国在建设电报这件事的热情,比当年建设铁路还要更高……因为电报对于帝国高层而言,其实商业应用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用来提高金陵和各省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以维护帝国中枢对各省各地的控制力度。
  
  大楚帝国太大了……领土遍布全球呢,哪怕不算那些海外领土,只说本土腹地,南洋以及中亚,再到现在的东欧,这也是横跨亚洲和欧洲啊……范围太大了,这对于大楚帝国的统治也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之前好歹是因为有了轮船以及铁路,所以也没有出现太大的统治问题,但是这还不够,帝国高层还想要更加稳健的手段。
  
  而快速的通讯方式,毫无疑问是统治偏远地区的一大利器。
  
  有了电报的话,今天东欧出现大规模的土著叛乱,当天金陵城就能知道相关的消息,进而做出及时反应,进而调动军队进行围剿。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给前线将领下放几乎所有的权力,把大规模部队的调动权力重新收回到京畿。
  
  这是极为重要的。
  
  毕竟维持京畿权威,维持皇权,有三大权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一是人事权,二是财政权,三是军事权。
  
  只要牢牢手握这三大权限,其他方面就算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局势彻底失控……哪怕是极端情况下有地方造反了,京畿也能从容调兵前往剿灭。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高层,对建设电报如此热衷,甚至有种不顾成本的缘故……要知道大楚帝国高层决定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有线电报商业化能不能盈利并维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国高层依旧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野心勃勃的有线电报建设计划……电报这东西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军事信息,公文信息传递的,至于投入商业应用是后来的想法。
  
  但是帝国高层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并对民间放开,开始商业运营后,其盈利情况远超想象。
  
  这年头的电报收发都比较麻烦,对频段的暂用也是独占的……一根电报线路同一时间里,只能单向传输一个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条电报线同时拍发两条信息。
  
  其信息传输量极为有限,因此发电报的价格也非常贵,都是按字数算钱,按照电报总局的定价,一封从河北天津发往广东广州的十个字的电报,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中途横跨多个省,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电报费。
  
  (1860,纽约-新奥尔良,约两千公里,跨多个州,十字电报二点七美元,以含金量计价相当于一点一楚元)
  
  距离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话,则是电报价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旧很贵。
  
  按照道理来说,这么贵的电报人们应该用不起,但实际上电报刚开通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业机构以及中上阶层的个人,他们可不在乎这点电报费,他们更在乎时效性。
  
  再者,这年头寄信的价格其实也不便宜,这还是建立在有火车和轮船可以方便搭载信件的基础上。
  
  如果是在火车和轮船出现之前的十年代时期,寄信可贵了,寄一封几百公里距离的普通信件花掉一个月工资是常态。
  
  现在虽然寄信价格便宜了,但是对比后世依旧很贵。
  
  这价格对比起来,虽然电报很贵,但是因为有时效性的优势,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贵,所以电报进入民间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电报的收发量极大,导致电报局不断的架设更多的线路增加通信带宽,增加更多的电报机。
  
  而电报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让帝国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有了更多的底气,毕竟可以依托商业电报来回笼建设资金,这对巨大的电报建设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补充。
  
  电报建设,和当年的铁路建设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业线路收入来填补战略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开支。
  
  而电报的大规模建成,也开始迅速改变楚国人的生活……远距离通信难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意义,在商业上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对民众的普通生活也有极大的改变。
  
  这些成功,也更加坚定了帝国高层对于大规模建设电报线路的决心。
  
  并且开始琢磨着建设跨海电报,用来连接本土腹地和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
  
  尤其是美洲那边,可没有陆地能够直接和本土连接,如果想要让电报连接本土和美洲,则必须架设跨海电报线路。
  
  基于这样的硬性需求,电报总局那边一边在本土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一方面也开始探讨架设跨海电报的可行性,并调拨资金和相关技术进行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同时帝国皇帝罗志学,在肯定了电报总局研发海底电缆技术的同时,也指示了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展开无线电报的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志学可是很清楚在电报时代里,无线电报技术才是真正解决远距离跨海通讯的终极解决方案。
  
  虽然现在技术还差的挺远的,但是正是因为技术差,所以才要提前指点那些电磁专家们进行专项研究,要不然不给提示,不给扶持,让科学和工业界随着既定步调慢慢的搞,等水到渠成的话……保不齐等他死了无线电报都还没搞出来呢。
  
  因此罗志学直接提示了皇家理工学院的电报项目组,该开始搞无线电报了,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罗志学估摸着,按照现在的技术底子,哪怕慢一些,但是十年八年也应该能够初步搞出来了,到时候正好和有线电报网络一起组成覆盖全球的电报网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