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

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

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 (第2/2页)

在这样的对比下,真就不如火绳枪来得更加稳定,燃油的麻绳极其廉价,随便就能造出来。
  
  这也是一直限制燧发枪量产的关键因素。
  
  目前来说,精品燧发枪在大明已经有将近三百支的库存,这还是差不多两年内的产出。
  
  燧发枪的精度跟射程,都是火绳枪难以比拟的。
  
  不过再多造没意义了,高纯度的燧石太少,况且燧石本身就是消耗品,也需要一定的储备。
  
  这次南巡的队伍里,就有两个百人队,作为朱英跟朱元璋的贴身卫队,其身上所装备的就是燧发枪。
  
  就现在朱英的腰间,还有一支短管燧发枪。
  
  这短管燧发枪,已经是超出目前时代的火器了,甚至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
  
  里头的弹簧,枪管,用的是经过了千锤百
  
  炼的精钢打造。
  
  枪管更是用打造黄金饰品的工艺,一丝丝的磨制出来。
  
  在枪身之上的木材,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上面还有目前大明雕刻大师所雕刻的龙纹。
  
  最主要的是,现在朱英手里的这把短管燧发枪,是正儿八经的后膛枪。
  
  后膛枪最大的工艺问题,就是在于火帽击打,这并不算什么难题。
  
  难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后世十九世纪初才发明出来的雷酸汞。
  
  雷酸汞这种活泼的小东西对震动非常敏感,一受到冲击就炸,像是后世很多小孩子玩的‘砸炮,便是往地上一丢就响的鞭炮里,就有雷酸汞这东西。
  
  朱英前世又不是什么化学大家,自然不可能说现在就能发明出雷酸汞这玩意。
  
  但是火帽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很难做到后膛击发。
  
  不过思维起来,也并非是完全没有法子。
  
  可以采用手工制作。
  
  朱英手里头的短管燧发子弹,是单独用白银制作而成,外部有贴合枪管内的膛线雕刻,可以更好的提高精度。
  
  薄如纸张的白银,包裹着颗粒火药,在子弹的底端,是用一层高精度燧石包裹。
  
  为了更好的达到引燃效果,这层燧石薄片,还会在油脂里浸泡十个时辰以上,才会加入到白银子弹的底部。
  
  枪管的击发处,有一根细针。
  
  当击打的时候,引燃的燧石就会带着火花由细针传递到白银子弹底部进行点燃。
  
  这些精密的部件,都是那些手艺非常精巧的工匠精磨而成。
  
  单单就一颗白银子弹,哪怕是没有任何流程出错,至少也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造出来。
  
  主要是燧石薄片失败率太高了,大概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毕竟高精度的燧石,稍微不注意就会引燃。
  
  现在朱英手里头这短管燧发枪,跟后世的手枪其实已经没有了太大区别。
  
  只是即便如此,这枪的寿命也是非常有限。
  
  预估计可能开个几十枪,内部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出现炸膛的可能。
  
  因为涉及到精密部件的构造,没有后世的高精度加工,只能用黄金或者白银来代替,变形也会比较容易。
  
  一旦气密性出现问题,自然就会炸膛。
  
  不过对于朱英现在来说,完全是够用了。
  
  在朱英的腰间,有专用的皮袋,里头是用油纸包括的白银特质子弹。
  
  虽然要跟后世的狙击枪一样,每开一枪就要进行装填,但这作为防身来讲,简直是无敌神器。
  
  这是往后枪支发展的方向,超出现在的火器至少两百多年。
  
  在吴城逛街,当真可以感觉到两个世界。
  
  一个是商人。
  
  这些人相互之间的交谈,多数都以汉话为主,哪怕是外国商人,汉话说得很是别扭,吐词不清,也都在用汉话。
  
  这是因为对于所有海商来说,最大利润贸易地就是大明。
  
  哪怕再是难学,也得沉下心思去学习,通过翻译很容易导致被卖,或者是理解上出现误差。
  
  其次大明开海后,从事海贸的商人跟雨后春笋一样密集,这也导致于海贸上,数量最多的就是大明人了。
  
  这就使得汉话普及更广。
  
  但凡是想要从事海贸的商人,不管是哪个国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学习汉话。
  
  不然即便是到了大明,没法交流也是睁眼瞎。
  
  吴城内除开商人,就是当地土著百姓。
  
  这些百姓完全听不懂汉话,因为朱允炆没
  
  有开设汉学堂的关系,除了少数贵族有财力来进行学习,九成都只会占语。
  
  并且因为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高种姓的占人甚至不用占语交流,而是使用梵语。
  
  如此一来,底层的百姓不管是跟贵族,亦或是跟外界,很难进行沟通。
  
  占语并没有文字传承,梵语才有梵文。
  
  这些百姓连识字都不可能,更加不要说什么文化传承了。
  
  占城国的典籍文字,公告律法全是梵文,等于是把普通百姓完全隔绝出去。
  
  「多好的机会啊,怎么就不能懂得把握呢。」
  
  朱英有些庆幸,还好是自己过来看了,不然这些风土人情,是很难说通过一些情报就能明白的。
  
  这些百姓是被贵族所抛弃的存在,不需要多大的手段,就能轻易的拉拢到大明的队伍里来。
  
  加上现在学习汉语的风气,很容易就能让他们所接受。
  
  到了现在,朱英也明白了为什么朱允炆吕氏都没有开设汉学堂。
  
  这大概是受到了吴城内占国贵族的阻力。
  
  这些贵族自然不想让贱民们拥有学习知识的权力,所以自然会想尽办法,哪怕是让出利益,都会影响朱允炆跟吕氏。
  
  这里没有汉学堂,但是有私塾。
  
  贵族们宁可花费更高的代价,聘请汉人当老师教授汉学,也不想跟低种姓贱民作为同窗。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上来看,似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更加稳固自身统治。
  
  毕竟在吴城里,除开朱允炆带过来的五万精兵外,几乎没有多少汉人。
  
  暂时只能依赖于吴城内原本有的贵族统治体系。
  
  但是这些,不符合朱英的利益,更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