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42章 朱元璋的决定

第242章 朱元璋的决定

第242章 朱元璋的决定 (第2/2页)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给众人思考的时间,接着又补充道:“但国威亦不可轻辱。儿臣赞同诸位大臣的建议,可先遣使者前往安南,严正警告其国王,勒令其交出罪人,赔偿损失,并明确表达我大明对此事的严正立场,若安南国王能识时务,和平解决此事,自然是最好不过,若其冥顽不灵,我们再作打算也不迟。”
  
  朱标的话音刚落,大殿内便响起了一片低低的议论声,文武重臣们纷纷点头。
  
  朱元璋微微颔首,对朱标的意见表示了赞赏:“太子之言,甚合咱的意思,出兵之事,确实需慎之又慎。”
  
  随着朱元璋的话音落下,大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重臣们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个方案了,朱标站在一旁心中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这时,站在朱标身旁的朱雄英却拱手出列了。
  
  按理说,朱雄英虽然身份尊贵,是亲王之尊,但如非皇帝允许,是不能在这种场合参与议政的。
  
  不过,朱雄英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可以预测未来的圣孙,因此重臣们也清楚,既然能参与这场会议,就已经体现出了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这种独一无二是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的。
  
  朱元璋眼见朱雄英打算谏言,并没有阻止。
  
  他很鼓励大孙的发言,除了朱雄英本身不会乱说话以外,这种场合对于正常的青年来说肯定是畏惧的,毕竟是在一群年长的重臣面前发言但对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来讲,有的时候不怕说错话,反而是怕不敢说话,唯唯诺诺。
  
  “孙儿以为,大明需要一个臣服的安南。”
  
  朱雄英已经思考许久,因此这时候毫不犹豫地说道:“若是就事论事,那么自然不是必须要出兵,但如今安南国内局势动荡,陈艺宗与胡季犛之间勾心斗角,不过胡季犛已然占据上风,若是大明不能给予干预,安南的王位很快就将被胡季犛所篡夺,等到胡季犛整顿好安南国内局势,打服南方的占城国,到时候对我大明的南疆,就会构成主要威胁。”
  
  “同时,既然我们要进行下南洋乃至下西洋的海上贸易,离我大明南疆最近,也是距离南洋最近的安南国,就不能成为变数,否则则有肘腋之患,望皇爷爷深思!”
  
  朱雄英的思路,都是基于“下西洋”战略出发的,打仗确实需要考虑成本,但对于大明而言,开启大航海时代才是真正能摆脱内卷,走向世界的未来方向,因此,朱雄英才会一力支持水师的造舰,而安南这件事情也是一个道理。
  
  如今安南作为大明舰队在南洋的第一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地区,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震慑住了安南国,那么以后,起码在南洋地区,大明的威名就算是打出来了。
  
  毕竟除了收复云南,大明这么多年都没有在南疆采取过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是尊重强权的,如果不展露出大明的武力,就会难免让这些国家产生误判.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安南这个地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种自大的错觉,所以军事行动是必须的。
  
  “大孙认为,胡季犛以后会成为大明的威胁?”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凌厉。
  
  “不错!”
  
  朱雄英点了点头,而他的预测,显然是可以成为决策的依据的,既然以后胡季犛篡夺安南王位后,会对大明不利,那么眼下先下手为强,显然就很有必要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如果大明放任安南不管,那么这样继续下去,胡季犛篡位以后,是一定会与大明产生更多的边境摩擦的,因为只要安南国想要成为区域性强国,那么双方的根本利益就是冲突的,或者说强权就这么多,容不得别人崛起。
  
  而且,如果如朱雄英所言,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点,从整个“下西洋”的大战略出发,安南国也确实不能视而不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赵大都知道的道理,难道老朱不知道?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心中却在权衡利弊,思索着最佳的对策。
  
  “接着说下去。”
  
  大臣们都在注视着朱雄英,他继续说道:“如果要出兵安南,面临主要的困难就是地形复杂、瘴气蚊虫以及后勤补给不便,而如果详细分析,地形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在富良江(即红河)以北与大明接壤的茫茫森林,但不论是云南方向,还是广西的鸡鸣关(即镇南关),都是有路可走的,大军出动并不需要翻山越岭,而攻城拔寨,如今我军火炮先进,再配合炸药,攻坚力量可以说已经极大增强了;瘴气蚊虫则可通过阴阳炁海输送的相关解药来抵御;后勤补给不便,也可以通过海路运输来解决,海路运输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路运输,只要海运到到广西,然后再向前补给即可,兵站和补给站沿途设立,补给问题不是不能克服。”
  
  “即便如此,出兵安南,对于大明来讲又有什么益处呢?”
  
  文官们的顾虑还是很多,其实朱雄英虽然把他们顾虑的点,都给一一解释了,但文官们需要的并不是解释,也不是被说服,而是压根就不想出兵.出兵是要花钱的,也是会增加武臣的话语权的。
  
  所以,如果光是提出解决困难的对策,而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文官们依旧会持有反对态度,或许朱元璋可以无视文官的反对,但这种大事,如果内部不能思想统一,那肯定是不利的。
  
  而且朱雄英今日的发言,虽然得到了武臣们的进一步认可,但对于文官们来说,他们也通过此事,更加清楚了朱雄英的立场,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吧。
  
  不过朱雄英这时候还没有细细思考自己发言所带来的后果,而是继续说道:“益处自然是有的,第一个就是收复交趾故地,延续汉唐雄风,这片土地地力肥沃,作物可以一年三熟,完全能够作为未来大明人口不堪重负后的移民区,可以提前布局,以缓解人地矛盾;第二个就是彻底解除安南的威胁,如果没有边境崇山峻岭的阻隔,而是把边境线推到富良江一线,那么大明将拥有随时直插安南腹地的能力,让安南在未来数百年内,再无威胁大明的可能。”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拿淮河和长江做例子就懂了,华夏自古有云“守江必守淮”,对于安南国来讲,富良江就是他们的“长江”,而北部的崇山峻岭,则是“淮河”,如果敌人直接把国境线推到了富良江,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古至今没听说过单靠守长江能不灭亡的王朝,长江是天险不假,可若是与敌人共有,那就不算什么天险了。
  
  “换言之,大明并不需要真的将安南灭国,只需要瓦解胡季犛的势力,将边境线尽量向南推到富良江一线即可,毕竟蒙古人一百年前已经证明过了,如果越过富良江沿岸平原,继续向南推进,那么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断成倍增加的。”
  
  嗯,“会说话的树”确实是所有来到这片土地的帝国的噩梦。
  
  朱雄英的话音刚落,大殿内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一些武臣眼中闪烁着赞同的神情,而文臣们则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
  
  魏国公徐达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向朱雄英投去赞赏的目光,朗声道:“圣孙所言极是!收复交趾故地,不仅可延续汉唐雄风,更能为大明开疆拓土,增加回旋余地,此举利国利民,老臣全力支持!”
  
  曹国公李文忠也附和道:“不错,圣孙所言极有远见,若能将边境线推至富良江一线,我大明南疆将再无后顾之忧,此举实为明智之举。”
  
  这两位重臣都是跟朱雄英有交集,而且对朱雄英颇为欣赏的,再加上他们也力主出兵,因此这时候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们对于朱雄英的支持。
  
  然而,户部尚书杨靖却面带忧色,他出列一步,拱手道:“陛下,圣孙所言虽有道理,但出兵安南所需耗费之财力物力巨大,恐将对我大明财政造成不小压力,还请陛下三思。”
  
  刑部赵勉也补充道:“陛下,出兵安南之事,不仅涉及财政问题,更关乎国家安危,臣以为还是应先派遣使者前往安南,观其反应再做定夺,若安南国王能识时务,和平解决此事,自是上策。”
  
  一时间,大殿内再次陷入议论之中。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在文武重臣之间游移,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毕竟出兵安南不仅关乎大明国威,更牵涉到国家的长远利益。
  
  不过,朱雄英这种“有限度出兵”的解决方案,显然是更符合朱元璋心意的。
  
  当然了.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战争绝对不是发起方能够决定最终走向的,毕竟你说打到富良江就不打了,安南如果不屈服的话,是不会同意的,而且如果不把安南打疼了,对方也绝对不会割让这么一大块领土出来,毕竟富良江沿岸平原,可都是上好的良田。
  
  而且还有一重考虑,那就是这样会增加大明在南疆的驻军以及花费的成本。
  
  不过这倒还好,毕竟在广西也得驻扎这么多军队,而土司叛乱的问题,就更是都一样了。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出兵安南之事,确实需慎之又慎,但咱也须让安南知道,我大明国威不可轻犯。”
  
  “给广东布政使司发报,令其尝试转达给南洋舰队,若是联系不上,再派船只前去安南外海寻找传旨安南国王,令其献上领军诸将头颅,将此事追查到底,查出幕后之人解交大明,否则大军压境,安南上下玉石俱焚!”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默然。
  
  出征安南,这可不是小事,需要慎重考虑,但皇帝心意已决,此事关系到大明的国威,也确实不容有失。
  
  只要安南能把大明的面子给了,那自然里子也就保全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