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文豪1978 > 第550章 林氏影业上市

第550章 林氏影业上市

第550章 林氏影业上市 (第1/2页)

以前林朝阳夫妻俩也不时会分隔在燕京、香江两地,但那种感觉跟林朝阳到美国来完全不同。
  
  因此夫妻俩在纽约见面,竟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
  
  一番温存过后,陶玉书去洗了个澡,又把公寓里里外外参观了一遍。
  
  「出版社倒是挺大方的,给你租了这么一套公寓。」
  
  「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一年给他们贡献上千万的营收,最主要是他们很看好我下部在美国大卖。」
  
  陶玉书回到床上,侧身钻进他的怀里,凹出一道充满诱惑力的曲线。
  
  「那你这要写到什么时候?」
  
  「怎么找也得一两个月吧。」
  
  「那不是赶不上林氏上市了?」
  
  林朝阳轻笑道:「这有什么关系。上回明报企业上市我倒是去了,结果还不是被那帮报纸挖苦是‘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
  
  陶玉书发出轻笑声,「谁让你非得站在后面,大大方方的站在前面有什么不好的。」
  
  「我这不是为了突出你的‘女强人’形象嘛。」
  
  夫妻俩玩笑了几句,陶玉书突然感觉身下有异长。
  
  「怎么这么快又起来了?」
  
  「久旱逢甘霖呗。」林朝阳说话的时候,手也没闲着。
  
  「唔——轻点。」
  
  一夜春风好几度,一大早林朝阳明显感觉腰有些酸。
  
  不过听着陶玉书略微沙哑的声音,他觉得腰酸点也是值得的。
  
  就是不知道这公寓的隔音是不是真如芦安·瓦尔特说的那么好。
  
  夫妻俩早起已经是九点多了,公寓压根没开伙,林朝阳就带着陶玉书出门吃了个早餐。
  
  纽约城牛马千百万,所以手推车小摊到处都是,引得陶玉书好奇的看个没完。
  
  她是第一次来纽约,也是第一次了解纽约人的生活状态。
  
  「感觉纽约人的生活状态还不如香江。」
  
  ‘哪个大城市的普通打工族都不容易。’
  
  夫妻俩漫步到哈德逊河畔,这里有间船坞咖啡馆,两人坐到户外的遮阳伞下点了些吃的。
  
  面包、果酱、果切、咖啡,吃的陶玉书眉头紧皱,跟林朝阳吐槽道:
  
  「难怪人家杂志让你写美食专栏,这吃的味道也太差了。」
  
  说到吃的,是个中国人都能在美国人面前展现出爆棚的优越感。
  
  用过不算早餐的早餐,夫妻俩沿着哈德逊河散步。
  
  河边的阳光直射,清风拂面吹来咸腥的滋味,各色游艇停在船坞里,在阳光下,游艇的桅杆、轮舵、玻璃和倒影反射着刺目的光。
  
  「刺眼的资本主义啊!」林朝阳随口挖苦道。
  
  陶玉书的眼神落在到处飞荡的海鸥身上,「我们现在也是资本家,你嘴下留情啊!」
  
  「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有良心的资本家。」
  
  「没正形。」
  
  下午夫妻俩又到纽约城的各处景点逛了逛,陶玉书来美国是出差,林氏影业下个月就要上市,她还有一堆事要忙,所以次日一早便登上了回香江的飞机。
  
  等陶玉书离开,林朝阳带着几篇写好的文章找到了位于西43街的《纽约客》
  
  杂志社。
  
  林朝阳找过来的时候,罗伯特·戈特利布有些惊讶。
  
  他跟《纽约客》的那帮供稿作家接触的时间长了,知道要规划个系列专栏对这帮作家来说的难度。
  
  现在距离他上次和林朝阳见面才过了半个月,这效率太高了。
  
  上次大家聚会聊天时的惊叹,如今化为了实际。
  
  罗伯特·戈特利布跟林朝阳寒暄了几句,又带他参观了一下办公室。
  
  「以后你就是我们《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了,得了解了解这里才行。」他笑着说道。
  
  《纽约客》在西43街的办公室分了两层楼,分别在18楼和20楼。
  
  20楼是《纽约客》杂志社的大本营,杂志社的诸多部门和编辑都在这里办公,在18楼办公的则是一帮特约撰稿人。
  
  《纽约客》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屹立于美国新闻界和文化界的巅峰,除了是因为拥有一群出色的编辑之外,最关键的是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作家。
  
  写出过《麦田守望者》的J.D.塞林格、被所有非虚构写作记者所崇拜的约瑟夫·米歇尔、传奇记者詹姆斯·鲍德温———·
  
  「他们,就是《纽约客》最大的资产!」
  
  在介绍18楼办公室的格子间里,那一个比一个忧郁、眉头紧锁的作家时,戈特利布的神色间充满了骄傲自豪。
  
  「罗伯特,你真该让他们多晒晒阳光!」林朝阳调侃道。
  
  戈特利布苦笑着说:「别闹了,你以为我能指挥得动这帮人吗?」
  
  他接任威廉·肖恩成为总编时,《纽约客》作家群可是狠狠的抗议了一把,
  
  即便戈特利布身为总编,也只能采取怀柔的方式来处理。
  
  「别看他们好欺负的样子,真出了事,就跟炮弹一样,一点就着!」
  
  吐槽了一些手下作家的桀骜,戈特利布带着林朝阳回了办公室。
  
  林朝阳将他这些天写了几篇文章掏了出来。
  
  「我是第一次写这类文章,没什么经验,而且也是第一次用英语写作,可能需要你们的编辑先帮忙把把关。」
  
  「我很难想象,林,这竟然是你第一次用英语来写作!」
  
  草草看过几篇文章,戈特利布的语气满是惊叹。
  
  他的反应并不是作假,是实实在在的被林朝阳的英文书写能力惊到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
  
  「大概是因为我以前做图书管理员,看了许多英文原版书。」
  
  原来是这样,戈特利布微微颌首。
  
  但他却不认为只是当图书管理员就能练就一手如此高超的英文书写能力。
  
  林朝阳的英文写作水平甚至超过了他所见过的大多数美国作家,这样的能力若没有刻苦的钻研学习是万不可能达到的。
  
  而且他觉得林朝阳他们这些东方人的谦虚实在不算是个好习惯,这文章明明写的这么好,还说什么需要编辑来把关。
  
  「恬淡、真诚、深厚,每一个单词和句子都透着让人仰视的生活态度。
  
  这不仅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更是艺术。施与受,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戈特利布对这几篇文章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的叫来了副手麦格拉思,将林朝阳的这几篇文章交给他,让他来负责林朝阳的专栏。
  
  「林,我本人非常看好你的这种写作风格,但我还是要先跟你说明。
  
  我们是杂志,所以专栏存在的长久与否也要视读者的欢迎程度。」
  
  「这一点我明白。不过,罗伯特,这样的专栏我不太可能写太长时间。」
  
  林朝阳跟《纽约客》一般的撰稿人不一样,他成名多年,常年笔耕不辍,因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专栏写作当中。
  
  戈特利布非常清楚这一点,他沉吟着说道:「《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这几篇文章我们可以先发表看看效果,你再多写几篇凑成一个季度。
  
  未来如果读者反响好的话,我们可以每年做一个系列的专栏文章,怎么样?
  
  一戈特利布的这个点子不错,林朝阳欣然同意,「可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这一系列的专栏文章需要一个好听点的名字,你想好了吗?」戈特利布问。
  
  林朝阳神色沉吟,说:「就叫《舌尖上的中国》吧。」
  
  戈特利布口中念了两句,露出笑容,「很好!」
  
  林朝阳在《纽约客》杂志社待了一上午,跟戈特利布有说有笑,也成了《纽约客》许多编辑和作家眼中的焦点人物。
  
  大家都很好奇,这个能让戈特利布愿意花费一上午时间相陪的亚裔面孔是何许人也。
  
  「《楚门的世界》看过没?它的作者!」
  
  林朝阳的身份没什么保密的,在它刚到办公室的时候,戈特利布就给几个亲近、得力的编辑和作家介绍过。
  
  没用一上午的时间,关于林朝阳的身份已经传遍了,大家也对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充满了好奇。
  
  要知道,在《纽约客》这份美国顶尖的文艺杂志上,中国人的身影也不多见,林朝阳前些天才刚刚接受了《纽约客》的专访,今天又出现在杂志社。
  
  听说他要在杂志上开专栏,大家更感觉意外,看来这位中国作家深得戈特利布的欣赏啊!
  
  自《纽约客》杂志社离开,林朝阳便回到了安索尼亚公寓。
  
  专栏文章写了几篇,要等发表后的效果再动笔,陶玉书也回了香江,接下来他得把重心放到新作上了。
  
  有前几天对罗恩·伍德鲁夫的大量采访资料,和一路在美国体验的风土人情,新作的开篇很顺利。
  
  不过他终究不是美国人,短暂的体验在深入写作时还是会遇到一些难题。
  
  有时候林朝阳会跑到纽约中央图书馆查查资料,有时会把芦安·瓦尔特叫到家里跟他交流交流创作细节,大多时候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进入写作状态后,他每天大概7点半起床,然后下楼在附近的咖啡馆吃个早餐,散散步后回到公寓开始写作。
  
  写到下午两点,就出门吃个午餐,之后就在外面游荡,
  
  写书大半个月时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央公园到哈德逊河,59街到110街,将整个上西区逛了个遍。
  
  当然,他的游荡不是无所事事的游荡,他会跟陌生人搭话,聊聊天,也算是一种采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