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247章 小举措

第247章 小举措

第247章 小举措 (第2/2页)

在刘辩看来,最有价值内容是邸报的最后,通告百姓,从御史台在雒阳的府衙和校事部在南市的亭子到郡国中的监察从事所在,这些都是能受理百姓冤屈的去处。
  
  但实际上能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寥寥无几。
  
  然后偶尔微服出宫,刘辩也派人去寻王粲、孙策、马超、陆俊来作陪过。
  
  只是他没听说陆俊有个叫陆逊的亲戚,有些奇怪罢了。
  
  平日里,刘辩也有节制的进出蔡琰和唐婉的宫殿,他倒不是担心董太后和何太后联合派来的“间谍”,主要是刘辩不说想要长命百岁,起码要突破一下四十岁的魔咒吧!
  
  然而,轻松的日子没过去多久,刘辩便收到了一条坏消息——冀州刺史贾琮在任上染病离世。
  
  在刘辩被正式立为太子前那会,贾琮是第一个上书的,其在任上兢兢业业,冀州因此政治清明。
  
  就连平难中郎将张燕都感念贾琮的德行,允许贾琮派属吏进入山谷,贾琮也曾上书称,不出三五年,黑山军便可无患了。
  
  按照礼制,三公九卿、二千石、刺史等重臣离世,朝廷需要拨款用于葬礼。
  
  然冀州别驾沮授上书言明贾琮遗愿——“薄敛,不受赗遗”,替贾琮拒绝了朝廷和当地人捐献的礼钱。
  
  两汉厚葬之风盛行,薄葬往往与子孙不孝挂钩。如张汤幼时父亲去世,其母亲为了筹够下葬的黄金,不仅卖掉了家中的田地,还向富户借贷,一场葬礼,直接破产。
  
  早就有有识之士看出了其中的隐患,其中不乏名士以身作则,薄葬自身。
  
  对于这样的大臣,朝廷自当有所表示。
  
  但贾琮自举孝廉为郎官后,历任京兆令、交趾刺史、议郎、冀州刺史,最高不过千石的县令。
  
  最终,在尚书台的数个建议中,刘辩取了最高的一档,赠贾琮鸿胪卿,荫其长子为郎官。又计划将贾琮为刺史时的施政连同其身后事列入下一份邸报之中,以作称赞。
  
  而在继任的人选上,刘辩点了回京参与编修《汉律疏议》的应劭。
  
  其实从贾琮的履历中也能看出点汉室升官的特点,从郎官到县令,再由县令到刺史,而刺史之后,一般会是两千石。中间可能会夹杂着议郎、谏议大夫之类的内臣官职,也可跳过中间刺史的环节。
  
  刺史低于二千石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现状与刘辩想要提高刺史地位、加强其监察权的想法背道而驰。
  
  不是刘辩不想提高刺史的官秩,然……好吧,就是刘辩想省钱而已,毕竟真要给刺史升官,不顺带着升一升别驾从事这样的从事史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如尚书令、御史中丞皆是千石,但要真论起权力,尚书令甚至还要高过寻常的三公。毕竟严格来说,三公府是执行机构,尚书台才是决策机构。
  
  刘辩想从刺史的任命入手,让刺史在官僚体系中的实际地位等同于二千石,毕竟刺史的权力早在几年前便得到了提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