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唐天将军 >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第1/2页)

安禄山造反,惊战的不仅仅是皇帝和王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长安上下,一片惶恐。
  
  安禄山南下,势必会影响到河南诸郡粮食向长安运输。
  
  粮食、丝绸的价格再次飙升。
  
  即便如此,有粮商深储粮食而不卖,大发国难财。
  
  如杨国忠料想的事情并没有出现,十一月下旬,叛军已开始渡黄河。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谁都知道,叛军已经没有回头路,不可能将安禄山的首级送到长安。
  
  此时,高仙芝刚赶到洛阳,正准备招兵买马。
  
  仅靠新兵肯定是不行的,大唐还有中央禁军。
  
  这些禁军分布在京兆和河南诸郡,拱卫京师。
  
  都知道北衙四军,和南衙十二卫。
  
  但府兵制解体后,募兵制出现,禁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即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为主的飞骑,也可称为“飞龙禁军”。
  
  和以南衙十二卫为主的彍骑。
  
  承平日久,战训荒废,大唐的彍骑虽然有十万余人,但战斗力一言难尽。
  
  长安周围的京兆地区有彍骑六万六千人。
  
  华阴郡六千,冯翊郡九千,扶风郡六千,平阳郡一千五百,河东郡一万两千三百,绛郡三千六百,河南府三千。
  
  雎阳郡,陈留郡,临汝郡,弘农郡,河内郡,荥阳郡六地各有彍骑六百。
  
  高仙芝携带华阴郡、河东郡的彍骑,共两万余人,作为自己的底子。
  
  当高仙芝得知安禄山的前锋已经渡过黄河,到达陈留郡后,明白已经没有阻碍叛军于黄河的机会,只能迅速整训新兵,彍骑,打算在洛阳与叛军决一死战。
  
  “安贼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渡过黄河呢?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学不了韦孝宽,就不能像羊侃一样为国战死吗?”
  
  勤政务本楼,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已经准备渡河的消息,悲忿不已。
  
  平时一直显露存在感的杨国忠此刻唯唯诺诺,面对李隆基的愤怒,他头都不敢抬。
  
  他害怕李隆基因之前的言论治罪他。
  
  陈希烈一直是应声虫,唯唯诺诺。连李隆基都产生罢他的念想。
  
  “启奏圣人,河北百多年无战事,缺少战马和盔甲,无法抵挡边军和胡人在常理之中。为今之计,当设立河南节度使,坐镇陈留,为高尚书争取招兵训练的时间。而且长安的飞骑、彍骑,也要迅速整训支援。洛阳是大唐的东都,不容有失!为以防万一,请圣人下令边境猛将回长安,统帅飞骑兵、彍骑,能调动的边军,需要尽快支援长安。”
  
  韦见素见两位宰相支支吾吾的不吭声,主动出列说道。
  
  他意在动全国之力,扑灭安禄山的叛乱。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他认为禁军的将领没什么本事,只有边军猛帅靠谱。
  
  “右相,你认为呢?”
  
  李隆基向杨国忠问道。
  
  “臣附议。”
  
  杨国忠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再也不敢多说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杨国忠感觉到文武百官对他态度的改变。
  
  他低估了安禄山,没想到这个杂胡一眨眼到达黄河边。
  
  沿途的郡县太废物了,竟不能多阻碍几天。
  
  “令陈留太守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以陈留、荥阳等六郡彍骑为主,郡兵为副,招募乡勇,死守郡城,拖延安贼至东都的时间。”
  
  “令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乘坐驿站快马回长安,率领京兆、冯翊、扶风等地彍骑、飞骑,与洛阳高仙芝汇合,共击叛军。”
  
  “令陇右节度使征调河西、陇右的劲兵精骑,立即出发,前来长安,镇压叛乱。”
  
  “再派遣特使到达波斯。若天水王病情有所好转,乘马车加速回长安,不需要西域的兵马,河陇精兵由天水王统帅。”
  
  战况危机的时候,李隆基脑子短暂清醒过来,下达一连串的军令。
  
  “陛下英明!”
  
  大臣们浑身一震,要如此,大唐一定能将安禄山覆灭。
  
  河陇军是天水王的老部下,率领老部下,挥之如臂。
  
  就看天水王的病情如何,这么久了,也未听到什么消息。
  
  只有目光短浅的杨国忠,心中依旧在咒骂李瑄病死。
  
  他认为援军一到洛阳,安禄山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安禄山起兵是自寻死路,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启奏圣人,现回纥臣服,北面无忧,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可派遣大将率领朔方军、河东军,向东出井陉进攻河北,直捣其老巢范阳。”
  
  裴遵庆向李隆基拱手说道。
  
  趁杨国忠势弱,大臣们可在此时发表意见。
  
  国家危难,忠臣义士忍不住挺身而出,不再害怕杨国忠。
  
  “安思顺回来后,谁能担起重任?”
  
  李隆基觉得这是好办法,让安禄山首尾不能兼顾。
  
  “回圣人,臣监察朔方的时候,发现原朔方兵马使郭子仪善于治军,深受士卒爱戴,可担此大任。只是郭将军的母亲于去年去世,郭将军正在家中守孝。”
  
  裴士淹向李隆基举荐道。
  
  “臣也听说过郭将军,他戍边三十多年,在天宝元年左右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军使。边塞平静,也能深得军心。”
  
  陈玄礼也举荐郭子仪。
  
  “国家危难,当夺情启用郭子仪,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率领朔方军,东讨安贼!”
  
  “另迅速派遣使者探查河东诸军的消息,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李隆基下召道。
  
  这种情况下,停止守孝,是符合常理的。
  
  一旦功成名就,没有人会说郭子仪不孝顺,反而会大加赞赏郭子仪。
  
  在李隆基心底,已经不想再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哪怕回到长安率领彍骑、飞骑,也不可能再给安思顺主帅之职。
  
  他没忘记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兄长。
  
  之所以没直接杀死安思顺,是因为在天宝十三载的时候,安思顺多次上奏安禄山要谋反。
  
  他以为是兄弟俩生了矛盾,所以没有相信安思顺。
  
  现悔不听安思顺之言。
  
  商量好大事后,李隆基让大臣们退下,他自己要好好静一静。
  
  这次与大臣们的商议,无形中削弱了杨国忠的权势,让大臣们心中有了底气。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太子李亨终于崭露头角,准备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他开始令心腹宦官李静忠(后改名李辅国),以他的名义,暗中拜访王公大臣,对他们进行拉拢。
  
  眼看就要老去,他不甘心当一辈子没有丝毫权力的太子。
  
  在李隆基掌握权柄的时候,太子不仅没有部曲,甚至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离开东宫,去十六王宅和皇子们住在一起。
  
  李隆基的昏庸,致使安禄山叛乱,失去河北,又宠信杨国忠、五杨,尽失人心,让李亨看到自己上位的希望。
  
  当李亨得知郭子仪准备统帅朔方军的时候,又派遣心腹宦官程元振去见郭子仪,并带着他的亲笔信,陈述国家危难,和身为太子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
  
  李亨是最希望洛阳前线再败的一个人。
  
  他已经做好接替皇位的准备。
  
  最好的结果,就是李隆基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主动禅让,安享晚年。
  
  ……
  
  在哥舒翰和安思顺回长安之前,京兆地区彍骑已经开始征集。
  
  拱卫长安周边的彍骑虽还有六万六千,但比其他地方的彍骑质量更差。
  
  几个月难得训练一次,盔甲已经穿戴不上。
  
  大多数南衙禁军彍骑在长安坊市当摆摊的商贩,还有一些成为市井之徒,更有成为达官贵人的随从。
  
  朝廷的征召,让这些号称“禁军”的人一脸懵逼,他们都忘了自己是禁军。
  
  想着要穿着盔甲、拿着兵器与凶残的叛军交战,他们甚至出现出逃的情况。
  
  关键是朝廷禁军制度混乱,一时间还找不到逃兵。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打开府库,赏赐丝绸,才稍微稳住军心,又招募一些平民百姓,充入彍骑之中。
  
  但在不知不觉中,府库中的丝绸、钱财,已没剩多少。
  
  ……
  
  龟兹城。
  
  在安禄山叛乱传出的当天,罗兴就派遣快马,将消息传递至龟兹城。
  
  李瑄确定与历史上安史之乱的时间不怎么相差,并开始部署。
  
  十一月下旬,安西的僚属、将领、诸国之王,被李瑄召入大都护府的议事厅。
  
  “诸位,本王刚得到消息,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正迅速南下。我怀疑他会采取直取东都的战术。”
  
  众人齐聚一堂后,李瑄开门见山说道。
  
  李瑄从未以“本王”自称,这一次他自称本王,意味深长。
  
  安禄山反了!
  
  满堂文武皆惊,天水王真料事如神。
  
  如果安禄山未谋反,天水王闭塞前往河西走廊的道路,迟早会暴露。
  
  “李帅,现安禄山叛乱,正是出兵斩杀杨国忠的大好时机,您下命令吧,麾下将士已经准备好。”
  
  于阗军使卫伯玉向李瑄请命道。
  
  他是李瑄一手提拔,誓要跟随李帅干大事,名留青史。
  
  卫伯玉的态度,也是李瑄麾下将领的愿望。
  
  在这方面,西域将领的心思统一。
  
  “本王准备在两日后,率领至龟兹的大军飞奔至玉门关,诸位觉得如何?”
  
  李瑄看到将领们的态度后,十分满意,将早已计划好的事情说出。
  
  早在十月的时候,碎叶军、于阗军、焉耆军、长城军,就已经来到龟兹城外。
  
  多出编制的一万士卒,李瑄分别成立疏勒军,播仙军。
  
  提拔白孝德为疏勒镇守使,郝廷玉为播仙镇守使。
  
  又提拔四名副使,增加职位。
  
  李瑄的一万亲卫,正式被命名为天策军。
  
  由裴璎为天策军统帅。
  
  天策军分两部,薛错为左部将领,还在长安的罗兴为右部将领。
  
  另外,西域三十六国又组合出一万骑兵,由于阗王尉迟胜率领,跟随李瑄出发。
  
  还有数万安西诸国步兵,负责维稳粮道,看守俘虏。
  
  李瑄此次逐鹿中原,安西只剩下柘枝军和葱岭军未调动。
  
  安西诸军,留下戍堡、守捉五千余人。
  
  葛逻禄、突骑施诸部等骑兵,李瑄未召唤。
  
  一是需要这两军帮助波斯王国抵抗大事,二是葛逻禄汗国,提防回纥。
  
  回纥坏李瑄好事的时候,李瑄就会传令施利进攻回纥西部。
  
  现在施利建立汗国后,被封为怀恩可汗。
  
  “回李帅,现是不是太急了一点,可以稳坐钓鱼台,再等一等长安传来的消息。”
  
  封常清向李瑄回答道。
  
  他认为需要确定安禄山度过黄河后,才是他们的最佳时机。
  
  一旦叛军度过黄河,就能牵制住大部分彍骑、飞骑,以及河东军。
  
  不久前,封常清刚从柘枝城回来,李瑄欲清君侧的消息,虽令他难受,但在李瑄劝说下,封常清接受。
  
  大唐需要如天水王这样的人主持大局。
  
  封常清爱读《春秋》,有高远的志向,李瑄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使他有无限可能。
  
  “燕云铁骑,非浪得虚名。更何况安禄山还有六胡州和奚、契丹、靺鞨等诸胡相助。朝廷禁军荒废日久,不堪一击。哪怕韩信白起在世,也不可能率领禁军打败叛军。”
  
  “朝廷会在战事失利的时候,召集河西、陇右的边军平叛。本王在河西、陇右军中还有威望,且旧部甚多,可以赶在朝廷征兆河陇兵马之前,掌控河西、陇右大军。如此才能确保匡扶唐室。”
  
  李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
  
  历史上,封常清去洛阳时对战叛军可谓屡战屡败。
  
  这不是封常清无能,领着一群没经过训练的新兵,和一群如酒囊饭袋一样的禁军,能打过叛军那才叫奇怪呢!
  
  李瑄从未轻视过燕云铁骑的威力,燕赵一带,民风彪悍,自古不乏勇猛之士。
  
  更何况安禄山采取放纵士兵奸淫掳掠,这使得叛军战斗力最少提升一个档次。
  
  李瑄在河陇的老部下,之所以那么多“二五仔”,就是因为历史上河陇军在与范阳平卢军碰撞之下一败涂地,导致有许多将领投靠安禄山。
  
  虽然有李隆基微操的原因,但叛军以少胜多,战斗力是实打实的。
  
  李瑄要赶在河陇军前去平叛前,将河陇军截留。
  
  河陇军是李瑄的根基之一,不能失去。
  
  这也是李瑄策划李适之和兄弟姐妹们逃离长安的原因。
  
  一旦李瑄掌握河陇军的事情泄密,杀红眼的李隆基,会像是处死安庆绪和荣义郡主一样,处死李适之和李奕。
  
  “我等听从李帅的安排。”
  
  封常清对李瑄自愧不如,他会反驳别人,但他不会怀疑战无不胜的李瑄。
  
  与李瑄谈论军事的时候,封常清总是被李瑄的胸襟和战略眼光所折服。
  
  李瑄的彪炳战功,古代的名将都难以企及。
  
  “龟兹王,焉耆王,疏勒王,你们也知道我此去长安会如何。我希望你们能约束自己的兵卒,管理好自己国家,听从大都护府的召令,使西域安稳。”
  
  “如果我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你们可自作主张。我不希望我活着的时候,安西北庭会出现动乱,否则严惩不贷。”
  
  李瑄向龟兹王白霸等王说道,这是在警告他们。
  
  他只要活着,这些国家老老实实,充当大唐的后勤。
  
  李瑄最放心的是于阗国。
  
  因为尉迟胜已向他表忠心,一旦出兵玉门关,他就会将王位传给弟弟尉迟曜,他本人作为一个将领,为李瑄统帅好一万西域骑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