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75 第七十五章

75 第七十五章

75 第七十五章 (第1/2页)

【建文二年12月25日,东昌城。
  
  朱棣到达了这座未来会成为京杭大运河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的城市,它由运河贯通而兴盛,又因运河堵塞而衰落。
  
  由于此处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地势低平,起伏较小,适合骑兵冲锋。
  
  因此,何福盛庸所选择的这个地点,朱棣还是比较满意的。
  
  实际上,东昌也是他通过围堵济宁-德州运河粮道20余天。使得对方“粮乏而出”,算计得到的。】
  
  几个将军其实很意外,没想到今天这么快就轮到了自己。
  
  喝茶的赶紧把茶水放下。
  
  吃点心的迅速把点心咽了。
  
  郭英含糊地说一声:“这证明……我之前粮草算的并没有错!”
  
  他感到很欣慰。自己是有水平的,之所以靖难无功!都怪文人!
  
  他哀怨的目光,投向了杨士奇与蹇义。
  
  两位文人:“?”
  
  杨士奇什么都不明白,他现在急需一些前情提要。
  
  多少知道一些的蹇义,按照自己过往的习惯,只听不说,闭紧嘴巴。
  
  而杨士奇,就不一样了。
  
  到底被偏爱的人有恃无恐。
  
  他不禁说:“这是在说,燕王在和叛乱分子作战吗?东昌未来难道失陷了吗?燕王是正在进京勤王吗?”
  
  正烧纸的朱允炆平平淡淡接上一句:
  
  “杨卿说得不错,燕王确实进京擒皇了。”
  
  杨士奇明白了,鞠躬道:“谨受教。”
  
  他只是觉得,皇孙的口音好似有点怪,这南京城啊,不愧是海纳百川之处,实在有太多不同的口音了。
  
  本来想要说话的老朱,默默闭上了嘴。
  
  【我们先来看一下朱棣战前和将军们开的军事作战会议。
  
  1、德州兵马本就粮乏,此刻移师东昌,东昌城内也没什么粮食积蓄,对方想要决战的心是非常迫切的。他们需要通过决战,排除燕军对运河粮道的干扰,否则,没饭吃了大家死翘翘。
  
  2、既然如此,“贼欲速战,我则不战,贼不欲战,我则扰之”——这一段话极有意思,尽得游击战十六字真言的精髓,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大家一听,不禁红光满面。
  
  盖因他们之前可是对这十六字真言惊为天人,极为认可的。
  
  现在,知道了自己的行动,竞和这十六字真言有所关联,那么,这仰慕的回旋镖,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其中朱棣更是得意:“我这一战,说不得也为那十六个字的出现,奉献了一些前人经验。”
  
  其余将军们与有荣焉。
  
  傅友德更是抚须不止:早就说过了,这燕王,乃是我傅友德教出来的。
  
  杨士奇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他听了那十六个字,便陷入了沉思,如今,已是品味出来,击节赞叹:“确为妙语,当可传世!”
  
  大家含笑看了一眼杨士奇。
  
  对比那沉默的蹇义,似乎还是这时不时就说两句滞后很多的话的杨士奇,更为可爱呢。
  
  【袭扰大家都懂,就不多解释了。
  
  战略退却是看起来很简单,却又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做出此类决断,会有很重的思想包袱,事后评价也往往不佳。
  
  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战时的“徐州大撤退”,和英国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两起事件,都有很多贬斥,比如花园口决堤……但就像如今评价二战都称敦刻尔克为“最有战略意义的撤退,保留了英国继续坚持作战的珍贵有生力量”。
  
  徐州大撤退,在《论持久战》里也被评价为“破坏了敌人之’速决’计划,不得不跟了我们干持久战。”】
  
  “花园口决堤……”郭英疑道,“这花园口在哪儿?”
  
  “如果和徐州有关的话,”傅友德思量,“那附近比较大的河,就只有黄河了,难道,黄河决堤了?”
  
  现场众人不禁一惊。
  
  说起花园口决堤,他们没什么感觉,但要说黄河决堤,那事情就大了。
  
  纵观历史,哪一次决堤,不是一场生灵涂炭。
  
  蹇义突然说:“昔日南宋为阻金人铁骑,杜充掘了黄河堤坝……”
  
  朱元璋和朱棣对视一眼。
  
  他们当然都想起来了,月夜下姚广孝看着那未来地图上的黄河水道,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未来黄河改道了,改道是自然,还是人为?
  
  朱元璋皱眉片刻:“……也不一定。这抗战,乃是兔朝打的。兔朝乃有德之朝,应当做不出这种后患极大的事情,也有可能是恰巧在那边打,黄河就决堤了。”
  
  朱棣又说:“这二战,之前已经有了苏国、德国、日本,如今又有了这英国,英国之前在描述中还挺强的,还和法鸡一起,逼了我们签订天津条约,怎么如今一看,在这二战中,被打得如此狼狈?这二战,到底涉及了多少国家?”
  
  杨士奇:“……”
  
  他明白,自己又缺课了。除了明白日本是谁之外,其他好像什么也没有听懂。
  
  【朱棣在交战之前,就清醒的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战略退却这件事,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他准备带着轻骑,绕背到德州兵马背后看看虚实,如果德州后军比较薄,能打,那就打。到时候配合主力一起前后夹击。
  
  打不了,那就浪一波回来,吓吓他们,大家一起跑路。
  
  到底是朝廷腹地,是战场层面的“外线作战”,而非补给线内的“内线作战”,保持有生力量,不打“无把握决战”是很重要的。】
  
  杨士奇听完这段,思索片刻,突然汗流浃背。
  
  这是在说什么?什么叫做到底“朝廷腹地”?那燕王在干什么呢?
  
  刚刚允炆皇孙说的,难道,难道竟不是口音问题——
  
  他战战兢兢地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接触到杨士奇的视线,开口说话,还咳嗽了两声——被烟熏的:“没事,四叔他在奉爹靖难,师出有名。”
  
  这次,杨士奇已经知道不是口音问题了。
  
  他战战兢兢的看向老朱。
  
  老朱和杨士奇对视一眼,已经知道了这文臣内心的弯弯绕绕,不禁吐槽:“放心吧!咱骑马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能被允炆篡位,沦落到要靠朱棣这龟儿勤王拯救、夺回皇位的地步。”
  
  将军们:“……”
  
  他们不禁大为震撼。
  
  这也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一种发展呢。
  
  不愧是专写墓志铭的杨士奇,这笑话直通地府了。
  
  【3、需要警惕燕军内部的骄兵思想。
  
  燕军一路都在打胜仗。虽然这有助于他们不畏数量压制,士气盎然,勇于作战,却会有轻蔑心理,丧失谨慎和苟帝的心态。
  
  认为东昌之战,完全不需要考虑其他,打他娘的完事儿,咱又没输过。
  
  这很危险——】
  
  杨士奇又产生了很多的迷惑。
  
  他不愧是才思敏捷之辈,在弄清了基本对战双方之后,也弄清楚了对战双方的基本实力,这样想来,以北平的弹丸之地,燕王完全没有理由打胜仗,而且一直打胜仗啊?
  
  他不禁看向在场将军们。
  
  傅友德:“我死了。”
  
  耿炳文:“我先输了,我又死了。”
  
  郭英:“我无功。”
  
  李景隆:“我卧底。”
  
  轮到两位文臣大为震撼了。
  
  “卧、卧什么?”一直谨慎不说话的蹇义,也忍不住了。
  
  李景隆微微一笑,心如止水。
  
  你们已经错过了我的坚强和我的愚蠢。
  
  没有关系,你们最终还会看到,我的卧底。
  
  【朱棣这种忧虑最终应验了,他们还是踏出了战略退却这一步。有意思的是,历史虽不会重演,却会惊人的相似。
  
  几乎相同的心态也发生在徐州大撤退前。
  
  当时,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同样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很多人因此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就是敌人最后的挣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