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汉世祖 >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 (第2/2页)

平康元年七月,在慕容太后与尚书左丞慕容德丰的合谋下(实则为太后逼迫,一意孤行,慕容德丰不得不从),纠集一干朝臣,讨论“封国王就国制”的问题。
  
  提出此议,除了针对奔丧结束后仍旧逗留京城的安南王刘文涣、林邑王刘曙、安东王刘文渊之外,最主要的,则是高居宰堂的赵、鲁二王。
  
  这两胞弟,两皇叔,一个是十五年的中书令,一个是太傅、参知政事,在军政之间都拥有莫大的影响力,尤其是赵王刘昉,那是连太宗皇帝都一度忌惮不已的人物,何况慕容氏。
  
  在慕容氏眼中,那些外臣掌权,都可暂时忍让,唯独不能让二王久居中枢,否则对刘文澎的皇位就是莫大威胁。而发起“就国制”的讨论,则因为二王都是有一块封地的。
  
  刘昉的北廷王位虽然传给了世子刘文共,但在所有人的心目中,他仍旧是第一代的北廷王,那可是世祖皇帝封的,谁也夺不去。至于鲁王刘暧的封地,则是雍熙十年太宗皇帝再次启动分封,将世祖诸子都分封在南海群岛(菲律宾)、渤泥岛(加里曼丹)等新南洋商民新拓殖的地区。
  
  只不过,封了地,没有强行赶他们出海就国,亲自经营罢了。而慕容太后要的,显然就是想将由世祖定下、太宗完善的“就国制”落实执行。
  
  此议一出,自然引得满朝震动,都是有“法理”支撑的东西,自然各执己见。几个早早就国的封王们,虽然很想在洛阳看看热闹,但未免殃及池鱼,于当年秋便向小皇帝告辞离京了。
  
  而作为太后主要针对对象的赵鲁二王,则在满朝的舆论压力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刘昉是主动上表请辞告老,不过北廷王他早已让给长子了,因此请求去邙山,给世祖守陵。
  
  鲁王刘暧,则抱病,既然病了,那政事堂的差事与权柄也就让出来了,他那远在南海岛的封国也可以暂时不去。至此,慕容太后才基本满意。
  
  平心而论,仅靠慕容太后与慕容德丰,是很难彻底压制住二王的,毕竟二王也不是泥捏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下场的势力并不少。
  
  根本原因在于,对二王,尤其是对赵王刘昉心怀疑虑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可是世祖皇帝驾下的“四大皇子”,这个光环隔多少年拿出来说道,都是闪亮的,进入到平康时代后,就更弥足珍贵了。
  
  这样一个身份尊贵、功勋卓著、资历深厚、名望隆重的皇叔,与公卿大臣们一起辅弼少主,带给旁人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共识,声势大起来的时候,方使刘昉有种满朝共弃的感。示弱退却不是刘昉的个性,只是他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也无意与人争,为了朝廷的安定,退一步也算是他顾全大局的选择了。
  
  相比之下,鲁王刘暧就多少有那么一丝不不甘,只是舆情被带起来后,四哥刘昉又不肯带头出击,他也同样只能选择忍一时之气,韬光养晦。
  
  慕容太后排黜二王的动机可以理解,手段不算高明,但终究成功了,但就此事的结果而言,一并没有让小皇帝真正掌握权柄,大汉的权力依旧由雍熙辅臣们分享着。
  
  二则是得罪了以赵、鲁二王为首的宗室封王们。他们虽然被封得很远,但根还在大汉,他们还姓刘,是世祖皇帝的子孙,但却被视为“外人”,这显然容易让人离心。
  
  而这两个结果,后者慕容太后还顾及不上,前者则有促使他进行着下一步的动作,干政成功了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在平康元年的下半年,慕容太后以皇帝名义,对慕容家族的一些子弟大加封赏提拔,基本按照年纪和辈分来授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粗糙且吃相难看的手段。
  
  且不提慕容太后在朝中安插慕容氏子弟、门生的行为,能否真正加强皇权,巩固刘文澎的帝位,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粗暴的干政行为,也激怒了雍熙老臣们,在朝中引发诸多非议与不满。
  
  而这种不满,在慕容太后打算罢免张齐贤尚书令之职,推慕容德丰上位时,堆积到最高点。反噬,也由此而来。
  
  辅臣们的反抗,可也是有法理依据的,太后之举,干政之事另说,但其言其行,完全是在挑战太宗皇帝定下的辅政之制。虽然张齐贤论才德、威望、资历,都不足以完全压服一众公卿老臣,但他却是太宗定下的辅臣核心,如今这套机制还没运转满一年,就有人想换核心。
  
  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太宗皇帝的威严岂容区区一妇人挑衅!当然了,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之争。
  
  来自辅臣的反击发生在平康二年仲春,以宰相、尚书右丞、慕容氏中最清醒、最具才干的慕容德丰病逝为契机。
  
  生前,慕容德丰死死地维系着朝廷内部的稳定,弥合着太后与雍熙辅臣之间的矛盾,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一场针对太后干政的政治行动展开了。
  
  当然,不管慕容太后此前做法有多少非议,即便抨击一个“牝鸡司晨”,她至少也是打着皇帝的名义,正统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以臣犯后,可是大不韪之事,对于雍熙辅臣而言,这个决定也不容易下,这个万难的行动还得由一个更为合适人来发起。
  
  有人想到了赵王,可惜刘昉根本不搭理,最终由“病愈”鲁王刘暧率一众群臣上表,进行了一场“移宫”请(逼)愿(迫)。
  
  一直到平康二年,慕容太后仍旧居住在坤明殿,而刘暧等人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请太后让出“凤殿”,使中宫(皇后杨氏,杨业孙女)正位,至于太后则依成例移居慈明殿。
  
  当然,这绝不只是的移居一座寝殿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斩断太后干政的手,断绝其与外朝的联系,当鲁王刘暧代表宗室出面,公卿百官联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弱势的少年天子,并不能的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而移宫成功,阻止慕容太后横加干涉朝政的背后,也无形削弱了一层皇帝的权威。可以想见的是,太后说话不管用了,由她提拔起来的新晋慕容氏子弟、门生们,也在后续遭到清算,被一个个赶出朝堂。
  
  结果则是,大汉帝国的权柄,彻底操之于鲁王刘暧以及张齐贤、李沆等雍熙辅臣构合的一个辅臣集团中。这个集团,未必有多牢固,但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是由他们掌舵着大汉帝国前进的方向。而经过此前的风波,皇帝对于辅臣们的影响力一度近乎于零。
  
  平康元年秋到二年春发生在帝国中枢上层的整场政治风波中,天子刘文澎基本只是冷眼旁观,实在是无力干预。
  
  但与此同时,小皇帝的内心中也悄然积攒着越来越多的不满,至少,皇叔与宰相们不该那般欺负、逼迫皇太后,那是他的母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