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汉世祖 > 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

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

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 (第2/2页)

从第二次明城之战的结果来看,他们做到了,成功把阿拉伯的旗帜插上了毁于硝烟的明城城墙上,但付出的代价,也同样惨重,哪怕进行轮番攻击,又役使一大批炮灰填城墙,东征联军的直接战损,也超过了两万人。
  
  刘文沥在攻防后期已存死志,召集麾下将校,直接明言,他们这些人必死,但死之前,都至少得换两条敌人的性命。可想而知,后期的明城汉军,论疯狂一点都不比那些圣战者弱,联军的很多死亡也都是在攻防后期造成的。
  
  也因为损失严重,导致马哈茂德不得不再从国内征召军队,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到七月中旬时,汇合了明城的东征联军以及巴尔赫方向来的援军,纪浑河一线,阿拉伯联军已然超过二十五万。
  
  然而,兵力上来了,但战斗力实际上却没有提升多少,明城的联军根本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与整补,战力本就大打折扣,至于后续从国内征召的军队,很多实际上都是强行征召的丁壮,都是刚拿起武器没有怎么经历过军事训练的农夫。
  
  而安西军这边呢,当明城失陷与刘文沥阵亡,以及阿拉伯人大肆屠杀当地汉民(明城有汉族人口上万人,除了少数见机提早逃亡,大多在联军报复性的屠杀中殒命)诸多消息后,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复仇”的情绪在刘文泽的挑动下,异常高涨,并且迅速掩盖了“明城失守”带来的震动与“失败”情绪。同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与马哈茂德对峙鏖战之余,安西这边可一点没耽误懈怠。
  
  更多的人物力在安西的军事体系下组织起来投入到这场“卫国战争”中,各种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安西军沿纪浑河摆开的营垒间,到七月中旬,加上高州城的守军,安西这边也已动员了二十万人的军队投入到战争中来,而成色比之阿拉伯联军可要亮多了。
  
  要知道,即便是那些仆从军队,在汉人的调教下,战斗力也比伽色尼那些贵族私军要强悍得多。而战争爆发近四个月后,双方之间从实力到士气也都有了巨大翻转,在以刘文泽为核心的安西高层眼中,攻守易形了,该反击了。
  
  事实上,伽色尼军这边,不是没有能人,也有人察觉到危险,向苏丹马哈茂德建议,劳师远征,师老兵疲,久顿高州,太过危险。
  
  此番大征,已经对安西造成了重大打击,又夺取了雷州在内的纪浑河西畔一大片土地,同时,明城这座广大信徒们的眼中钉也被攻克了,可以收手了。
  
  这样的建议,是很中肯客观的,向使马哈茂德能够听取,见好就收,即便不能完全守住所有胜利果实,这场汉伊大战从全局上也能宣告以阿拉伯的胜利告终。
  
  但是,马哈茂德就和许多有着杰出才干的君主一般,犯了轻敌的大忌,虽然在战术上很重视安西军,但对他们的统帅刘文泽,他从骨子里没认真当回事。若是明城不克,也就罢了,明城既下,他就更有信心取得更大胜利了。
  
  对马哈茂德来讲,只要击败了河对岸的安西军主力,那丰饶的河中水土,那片让他魂牵梦萦的文明之所,就将任他摘取,让他的王朝更上一层楼。
  
  只不过,希望有多美好,结果就有多惨淡。战略上已经失之被动了,战术上马哈茂德也出差错了,在没有明显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他下令发动了对高州城的猛烈进攻。
  
  高州对双方而言,都是必取之所,马哈茂德看准了这一点,而进攻高州城的目的,则为吸引安西军渡河来援,藉此半渡而击。
  
  在此事的筹谋上,马哈茂德只想到了一半,也只成功了一半。这一半在于,高州城的难攻,毕竟城防坚实,兵精粮足,而在高州激烈攻防之战爆发五日后,安西军也的确主动向纪浑河发动了渡河之战。
  
  至于马哈茂德意料之外的另一半,则是汉军战斗力之强大,作战意志之坚决,在东岸隆隆的炮火掩护下,上万精锐汉卒从五处滩头浮船西进,发动攻击。
  
  半渡而击,的确给安西军造成了沉重伤亡,但血没有白流,在付出了近半的伤亡后,成功抢上西岸两处滩涂,建立防御,为后续大军的西渡争取了时间。
  
  西岸的血战,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短兵相接,靠的是武勇以及组织,而这两方面,能够与投入战斗安西军主力相比拟的,只有马哈茂德的近卫军。
  
  这一打,就是足足三日夜,战线一步步西移,鲜血弥漫,染红了这个河滩,伽色尼的阵线也被大量突破,不过先期建立的堡寨还是起到了作用,面对汉军潮水般的攻击,很多伽色尼军都选择结寨自保,但战局已然朝不利方向发展。
  
  对高州城的攻击早就停下了,攻城的军队除留下一部分做监视之用,剩下的也全部被马哈茂德调动到西岸,应对渡河的安西军攻势。三日的功夫,战术用语就从“歼灭”变成“应对”了。
  
  而高州城内的守军,也在老将康继荣的指挥下,出城攻击,与监视的几万联军鏖战,不惜伤亡,帮助主力大军减轻压力。
  
  决定战场走向的,是由郭琚率领的一万精骑,刘文泽把安西最精锐的骑兵包括王廷禁骑都交给他,由他率领,择浅谈涉水渡河,绕行三百余里,背击阿拉伯军。
  
  先配合康继荣军击溃高州城下敌军,然后合兵一处,向伽色尼大军发起猛烈攻势。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军队能够在野战中两面受敌,于规模庞大,且成分复杂的伽色尼军而言,就更困难了。
  
  于是,时隔二十年,阿拉伯东征再度失败,马哈茂德于明城会战之后,再尝苦果,而这一份苦果,明显更加苦涩,毕竟带给他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刘文泽。
  
  这一场大战的结果,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中西亚历史的发展。
  
  马哈茂德晚节不保,身上英雄与胜利者的光环彻底失色,没有任何可洗的地方了,一世英名丧尽不说,也打掉了一个阿拉伯王朝强盛的外衣。
  
  马哈茂德虽然得以逃离战场,最终回到都城吉兹尼,但是兵马损折殆尽,二十多万大军,最终活着逃回伽色尼的,不足三万,且以骑军居多,余者,不是被杀,就是被俘虏,要么沉没于滔滔纪浑河中,要么失踪于浩瀚的中央沙漠之中
  
  这一战,于阿拉伯世界而言,无疑又是一场重大挫折,即便狂信如彼,也快被汉人打出心理阴影了。纪浑河西部的雷州等地迅速被收复,残破的明城再度高扬安西的汉旗帜,对战死守军将士的祭奠仪式,以上万颗阿拉伯人的头颅为祭礼,甚至于盘踞在里海南岸的齐亚尔王朝,也被郭琚收复戈尔甘城的过程中顺便出兵给灭了。
  
  这一战,把阿拉伯二十年积攒的勇气给击碎了,巴格达甚嚣尘上的怒火与喧嚣为之一顿.
  
  而作为阿拔斯王朝扛把子的伽色尼国,也由此滑落向深渊,在北部失去了大片国土,肥沃的巴尔赫平原,被康继荣领军渡过纪浑河攻取。东北方向,则为康居国所趁,兴都库什山脉北麓那些曾经让康军望而却步的险关、要隘被轻松攻破,不只失去了巴达赫尚地区,东北边防核心的昆都士也被康王刘文潜派军攻取。
  
  于伽色尼国内而言,马哈茂德威望大跌,中央实力严重削弱,使各地方势力迅速抬头,尤其是波斯、印度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快速崛起,形成割据局面。
  
  而马哈茂德,虽然没有完全沉沦,但在余生里,一直都在为平定内乱、维持伽色尼王朝统治而奔波劳碌,至于安西三国,再也有心无力,甚至只能完全采取收缩防守。
  
  也就是在马哈茂德的苦苦支撑下,伽色尼王朝的国祚方才得到一定延长,但其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等到马哈茂德死之前,王朝的统治已经很脆弱了,对波斯、印度地区更是仅停留在名义上
  
  相比于惨兮兮的伽色尼,作为胜利者的安西,日子固然要好许多,毕竟缴获无数,开疆拓土,中西亚再无敌手。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数以万计的伤亡足以让安西军舔舐几年的伤口,而从里海到萨城的广袤土地间,因大战而造成的严重人口、生产破坏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名义上,安西国成了中、西亚最强国度,但在短时间内,实则丧失了进取能力,在大战的消耗下,国力实则是下滑的。
  
  同时,北廷、康居两个兄弟之国在大战中的表现,也让安西产生疑虑了,尤其是康居国,狼子野心,不当人子。另一方面,在锡尔河下游游牧的乌古斯叶护国叛部塞尔柱人,也趁机攻袭纪浑河下游三角洲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安西国的大患。
  
  辉煌胜利给安西披上了一件鲜亮的外衣,但王朝的未来,并不是那么安稳。但不管如何,经高州一战的安西王朝,实实在在地屹立在中西亚世界的巅峰,汉文明在这片土地扎下的根也越来越深。
  
  安西王刘文泽的名声,也像其父刘旻一般,远播欧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