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交瘁】 (第1/2页)
执政十年是一柄双刃剑。
对于天家来说,一旦陆沉接受这个任命,那么接下来陆沉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培植党羽,哪怕他把两位宰相和六部尚书全部换掉,只要理由足够充分,天家都没有置喙的权力。
而且有一点格外重要,陆沉不是文官出身,他手里掌握着大齐九成以上的军权,改制过后的十八位指挥使都是他的心腹部属,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些人便会碾碎面前所有敌人。
也就是说陆沉可以通过这十年包揽军政大权,成为真正意义上一言九鼎的权臣。
等到那个时候,主动权完全在陆沉手中,天家更加没有反抗的能力。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宁太后这样的决断很有勇气和智慧。
陆沉能够收复江北故土确实是不世之功,但是包括李宗本在位的两年,李氏皇族在过去二十年里的表现值得称许,尤其是江南民心并未背弃他们,甚至陆沉这次能够顺利推行新田赋之策也要得益于经界法打下的基础。
简而言之,至少到目前为止,世人并未普遍形成陆沉掌权更好的概念。
宁太后深知不可能夺回军权,至少三五年内没有任何希望,所以她延续之前的理念,索性一退到底。
从她掌权开始,顾全大局的形象便已深入人心,从一开始将江北军权交予陆沉,到后来坚定不移地支持边军,再到为了避免国内出现动荡从而主动迁都,如今更是连权柄都毫无保留地交出去,看起来似乎处于绝对的劣势,却能在不经意间引起世人的共情。
很多时候示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若是强行出手反而落了下乘。
如果陆沉答应下来,那么他就会陷入较为被动的处境,在天家如此识大体的前提下,他要是继续逼迫这对孤儿寡母,莫说那些文臣不答应,他麾下的将士也未必会愿意接受自己的主帅是这种卑劣暴戾之人。
军心一旦动摇,陆沉手里最大的本钱就会失去原有的震慑力。
此刻堂内长久的沉默令人心悸。
只不过和宁太后的想象不同,陆沉之所以默然并非是在一味斟酌这件事的利弊,而是他忽然想起两个故事。
两个前世流传甚广、带有旖旎色彩、结局令人唏嘘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别叫做张居正和多尔衮。
陆沉前世是一名职业军人,对于历史和文学接触不多,但是这两个故事实在太有名,加上有不少演绎或者戏说的影视剧,他自然也多少有些了解。
如今仔细一想,他现在的处境和那两位名留青史的大人物竟然颇为相似。
当然,不论他是否记得这两个故事,他都不会接受宁太后的提议,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能退,更无法接受一个十年之期的桎梏。
将来一旦他放下权柄,必然会迎来极其惨烈的清算,这和宁太后的秉性品德无关,而是无数血淋淋的例子证明的真理。
亘古以来太多人的命运都已表明,对于皇帝抱有幻想是最愚蠢的选择,哪怕那个皇帝现在才七八岁。
一念及此,陆沉终于打破沉默,平静地说道:“陛下,恕臣冒昧,此议略为不妥。”
宁太后亦不着急,淡然道:“郡王不妨明言。”
“今日陛下派苑少监传召,其实臣根本没见到他。据臣府中亲卫陈述,苑少监得知臣府中有客,便丢下一句话让臣来此面圣,随即匆匆折返。”
陆沉轻叹一声,缓缓道:“这件事若是传扬出去,朝野上下将会如何看臣?薛相、许相皆忠耿君子,他们必然会直斥臣飞扬跋扈,竟然连圣人都不放在眼里。然而这是苑少监自作主张,于臣而言分明是无妄之灾。”
“竟有此事?”
宁太后何等人物,瞬间便明白苑玉吉为何这样做,当即蹙眉道:“好个苑玉吉,他不思本分小心,反倒做出这种自以为是的糊涂事。郡王放心,哀家决不会轻饶他,一定重重惩处。”
陆沉很清楚宁太后不会真把苑玉吉大卸八块,毕竟这是李宗本潜邸时期的旧人,不谈能力如何,至少对天家忠心耿耿,将来还要负责帮宁太后掌控皇宫。
他只是借这个机会让苑玉吉这种人老实下来,同时为后面的话做铺垫,因而继续说道:“陛下请勿动怒,臣相信苑少监这是无心之举,不过还是得让他明白分寸。他是内侍省少监,是陛下和皇上信重之人,如果连他都不体恤圣意,不体谅臣的为难,那么臣将来恐怕是有苦无处诉。”
听到这番话,宁太后只能点头道:“郡王所言极是。若岚,一会你让人将苑玉吉杖责五十,革去他半年薪俸。告诉他若是再犯,哀家定会将他逐出内侍省,任他自生自灭。”
“是,陛下。”
若岚垂首应下,心中对陆沉多了几分真切的畏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