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傅大炮传奇 > 第21章 登上了驶往英国的轮船

第21章 登上了驶往英国的轮船

第21章 登上了驶往英国的轮船 (第2/2页)

俞平伯后来回忆说,时间一长,一种莫名的寂寞不由得弥漫周身。也许是这难耐的寂寞和相对完整的时间,他开始细读《红楼梦》,这是他13岁的时候不爱读,也没有读懂的一部书。
  
  傅斯年在给校长蔡元培的信中,所说的不费力气的书应该就是《红楼梦》了。他二人不但都细读了,而且还细谈了。后来俞平伯在《〈红楼梦辨〉引论》中回忆道:“孟真每以文学的眼光来批评他,时有妙论,我遂能深一层了解这书底意义、价值。但虽然如此,却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底兴味。“
  
  但无论怎么说,这次海上西行的空闲,正好给俞平伯打下了研究《红楼梦》的基础。由此还可看出,他搞上红学研究,开始就只是打发空闲,并不是当学问来研究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傅斯年与俞伯平于二月底到达了英国利物浦,次日乘车去伦敦。刚到英国两个星期,俞平伯突然不辞而别,乘船回国了。
  
  俞平伯悄然离去,大出傅斯年意料,也大为着急,他甚至怀疑俞平伯得了精神病。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和高度责任心,他急忙从伦敦抄近道赶往法国马赛拦截。见了面一问,才知原因很简单:俞平伯过不惯羁旅异国的生活,十分想家。这次赴英,是俞平伯第一次离家远行,生活不习惯,加上性格内向,遇事不爱和人商量,更增长了思乡之情。同时俞平伯结婚没几年,夫妻二人是表兄妹,青梅竹马,感情甚笃,骤然分离,难免相思,何况在家生活一切由妻子照顾,一旦分离,自己难于料理,所以决心回国。
  
  后来有大炮之称的傅斯年是怎样劝阻的呢?俞平伯回国后,曾描写了当时的场景,“有两个人站在船头甲板上,絮絮地说着,带哭声地说着。‘平伯!你这样——不但对不起你的朋友,还对不起你自己!’”
  
  直到暮年,俞氏在日记中仍满怀深情地写道:“老傅追舟马赛,垂涕而道之,执手临歧如在目前,而瞬将半个世纪,故人亦久为黄土矣。”可见傅斯年力谏的这感人一幕给俞平伯留下了极深的记忆。然而,俞平伯归国之心却终究无法扭转。
  
  一代大师俞平伯,这段留学尚未及展开,便已匆匆收场,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有大少爷生活不能自理说,有资金困难说,有离不开媳妇之说。
  
  所谓众说纷纭,笔者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因为这一对夫妻的恩爱,真可谓千古佳话。
  
  俞平伯外孙韦柰长大后,问外婆许宝驯是否真有此事,许宝驯淡然一笑:“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哪里会是为我呢?“
  
  许宝驯这是谦虚了,俞平伯家里很有钱,又怎会缺留学的钱。她的魅力太大,以至于俞平伯甘愿留在她的身边。
  
  许宝驯是俞平伯的表姐,大俞平伯四岁。一九一七年,十七岁的俞平伯迎娶二十一岁的许宝驯。因为夫妻恩爱,俞平伯养成了婚后写日记的习惯,他要记录下和夫人的点点滴滴。
  
  许宝驯喜欢唱昆曲,俞平伯爱屋及乌,也学起了唱昆曲,虽然时常跑调,仍然乐此不疲。
  
  俞平伯从北大毕业后,在杭州师范执教,夫妻俩居住在西湖旁,听雨观云,赏月品花,诗词唱和,日子非常浪漫。
  
  一九六九年,七十岁的俞平伯被下放农村,许宝驯是可以不用去的,她却毅然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吃苦。
  
  夫妻俩住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条件艰苦,有门无窗,四壁透风,门以芦席为之,且关不上。俞平伯很乐观,有许宝驯在的地方,就是家。
  
  两人在劳动之余,一起品诗论文,清唱昆曲,还自制了简陋的棋子,没事就下下棋。
  
  夫妻俩携手走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或许这就是伴侣的意义,在你最无助的时候,有人和你并肩作战,你会更加坚强。
  
  一九七一年,俞平伯和妻子重回北京。
  
  一九七六年,许宝驯生病住院,俞平伯因为中风后,行动不便,不能随时去医院,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写下了二十多封信给妻子,每封信都在嘘寒问暖。
  
  许宝驯出院后,俞平伯拖着行动不便的腿,为妻子端茶送水倒便盆,他完全不要儿女插手。
  
  一九七七年,两人结婚六十周年。浪漫大爷俞平伯专门写下了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
  
  一九八二年二月七日,许宝驯病逝,俞平伯备受打击,他在日记中写道:高龄久病,事在定中。一旦撒手,变出意外。余惊慌失措,欲哭无泪形同木立,次晨火葬,一切皆空。六十四年夫妻,付之南柯一梦。
  
  妻子去世后,俞平伯把妻子的骨灰放在卧室,就当作妻子仍然陪伴在他的身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