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傅大炮传奇 > 第35章 迁至北平

第35章 迁至北平

第35章 迁至北平 (第2/2页)

其二,王国维投湖自尽后,梁启超特意写了文章,把王国维比作屈原,称赞他的守节行为。而大文豪鲁迅也在文章中称王国维是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
  
  虽然有些讽刺的意味,但同时期的文人学者的评价成为王国维自杀殉难观点的有力支撑。
  
  其三,王国维自杀后,溥仪为他举行了葬礼,并赐予他中阙的谥号,有清朝末代皇帝的做证,王国维以死殉大清的说法似乎坐实了。
  
  一些人对上面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国维一生潜心于学术研究,积极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他虽然忠于满清,但不至于于中道为满清殉葬的程度。如果他想要殉葬守节,清廷退位或冯玉祥将溥仪皇帝驱逐出宫时就可以自杀,不会等到三年后再执行。
  
  还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王国维投湖自尽是因为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根据当时报纸刊载的文章描述,王国维曾经与儿女亲家罗振玉合伙投资做生意,但运气不好,亏了本,欠了罗振玉的债务。
  
  王国维的长子去世后,他和罗振玉的关系就不太好了,他债务在身,羞愤交加,就萌生了寻短见的想法。
  
  郭沫若对这个观点持有肯定态度,他认为就是王国维自杀的主要原因。文章一经刊登,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
  
  实际上,从王国维留下的遗书中,以及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看,王国维生前应该是没有背负债务的,这个说法有编造的嫌疑。
  
  对于王国维自杀的原因,从他的好朋友、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文章来看,王国维投湖自尽很可能是自杀以明志。
  
  陈寅恪在王国维死后所写的纪念文章里说,一种文化衰落的时候,被这种文化影响的人会产生痛苦的心理,这种痛苦与文化的衰落程度成正比。
  
  这种文化从兴盛跌落到谷底,那么一直以来推崇他的人必然会悲愤至极,甚至产生以死殉道的想法。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数千年以来未发生的巨变,影响到了一直以来人们崇尚的文化精神。
  
  王国维先生选择与之共同进退,不得不死,这件事令陈寅恪非常悲痛,同时期的文人学者们对王国维的离去也非常惋惜。
  
  陈寅恪的观点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这个死亡原因被很多的学者所认可,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说。
  
  王国维先生自杀前一天写好的遗嘱,遗书的背面则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王贞明是王国维的第三个儿子。纸张虽已湿透,但字迹完好无缺,上面写着: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蒿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遗嘱交待了后事和家事,偏偏没有自杀原因。
  
  或许,王国维先生是患了严重的抑郁症,那时国人对这个病还知之不多。
  
  当然,真相恐怕只有王国维自己才清楚。
  
  北大国学门“态度极向新方向走,风气为胡适之等所表率”,而清华研究院在王国维的领导下,“颇成一种质实而不简陋,守旧而不固执的学风。”
  
  “中央史语所”如迁至北平,不仅可以接受这两个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而且能够吸收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如北大国学门的刘复、朱希祖、徐仲舒、陈垣,清华国学研究所的陈寅恪、赵元任,都是很有成就的学者。将他们吸收到史语所中来,必定能够大大提高史语所的研究水平。
  
  一九二九年初,北方局势已趋安定。因为广州中山大学原来设有语言历史研究所,所以傅斯年决定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全部迁往北平,广州不再留置分支机构。三月,“中央史语所”北迁,六月,入居北海公园之静心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