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傅大炮传奇 > 第44章 祝“胖寿无疆”

第44章 祝“胖寿无疆”

第44章 祝“胖寿无疆” (第2/2页)

首度“同学”是在北京大学。傅斯年一九一三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修完预科课程升入本科国学门;徐志摩一九一六年到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读法学,次年随北洋大学法学科并入北京大学,与傅斯年成为北大同学。
  
  他们学的专业不同,志趣也有明显差异。
  
  傅斯年开始醉心国学,在刘师培、黄侃等先生指导下潜心攻读,志在承继“太炎学派”衣钵,心无旁骛。
  
  徐志摩虽在中学读书时就发表过诗歌和文学评论文章,且诗性灵动,却没有选择感兴趣和擅长的文学。
  
  他对学业并不特别用心,喜欢结交学界名流,尤其崇拜梁启超,还举行了很正式的拜师礼。当时北大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交往的圈子不同,“同学”之间应该能认识,但没有什么交往。
  
  徐志摩在北大就读时间很短,与傅斯年同学大约一年时间。在傅斯年走出旧学营垒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文章倡导文学革命时,他已经离开北大赴美留学。
  
  但留学期间,徐志摩无法不对国内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给予关注。他应该从《新青年》《新潮》杂志上读到傅斯年的文章,而逐渐引起对其人的欣赏。
  
  再度“同学”是在英国伦敦大学。
  
  一九二零年一月,傅斯年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师从史陪曼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两个月后徐志摩到该校的政治经济学院读博士学位。
  
  这次“同学”约一年时间,因徐志摩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而结束。但同为海外学子,同在一校读书,他们见面来往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傅斯年家境贫困,很小就背井离乡远到天津求学,较之一般青年显得成熟稳重,比家境优越、自由诗性的徐志摩更见成熟。傅斯年性格豪爽,热心助人,有时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谋虑操持,这样的人身边肯定朋友多。
  
  当时英国聚集了很多中国的青年才俊,他们留学海外,没有家庭羁绊和人事牵挂,且才气飞扬,青春浪荡,读书之外少不了聚餐郊游,也少不了风花雪月。徐志摩诗性浪漫,较之一般更见突出。美丽的康河更加激发了他青春激情,这样的人在人群中肯定受欢迎。
  
  无论如何,两个人很快成为了朋友。
  
  两年后,徐志摩返回国内,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个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随后,他开始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同时罗列了颇为壮观的撰稿人名单,其中就有傅斯年。
  
  徐志摩知道傅斯年写过诗,也知道他有诗的慧眼、懂诗,评论写起来有过人之处。从此,因为这层关系,两人交往变得密集起来。
  
  徐志摩遇难后,傅斯年何以说“再也没有人祝我‘胖寿无疆’了。”是因为徐志摩写给他的一封信。
  
  这封信如下:
  
  傅大哥:
  
  我叫新月寄一份我第三集诗的校样给你——供给你一个出气的机会,好不?诗刊二期印得有三百多处错,尤其大雨的长诗,一并送你换骂!我十二又得滚了。
  
  祝你胖寿无疆
  
  志摩
  
  七月九日
  
  这封信写于一九三一年七月九日,新月《诗刊》第三集出版之后,徐志摩遇难之前,应该是他写给傅斯年的最后一封信。
  
  因为知道傅斯年懂诗,所以在《诗刊》创办后,徐志摩便经常邮寄一些样刊给傅斯年。
  
  傅斯年虽然不经常写诗,但他对诗歌却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在《诗刊》出版的第二期中,当他发现错误百出时,就毫不客气地写信大骂徐志摩:
  
  “你的眼光如此之差,看来该去医院看看眼科了。为何将如此粗俗的刊物寄于我,让我跟着生气?以后再制作出如此粗滥刊物,就不要再寄过来。”
  
  当时在收到傅斯年的信后,徐志摩羞愧不已。在《诗刊》二期付梓后,他自我感觉良好,也没有几个人批评他。现在,只有好友傅斯年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错误,这让徐志摩非常的感动。
  
  于是,便有了他给傅斯年于七月九日写的那封回信,字里行间透露着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徐志摩出生于一八九七年一月十五日,傅斯年出生于一八九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按阴历他们是同一个属相,按阳历傅斯年长一岁,故徐志摩称其“傅大哥”。但并不是比他年纪大的,他都会称呼大哥,一句“傅大哥”,表达的是徐志摩对傅斯年的敬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