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长河锁浪 > 第二十五章 理论实践

第二十五章 理论实践

第二十五章 理论实践 (第2/2页)

大刘依旧守在土窑边,手里紧紧握着一根长木棍,时不时伸进窑里轻轻捅一捅柴火,眼睛始终盯着窑里的火势,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后背。
  
  几个小时过去,开窑的时间到了。大家一下子围到土窑边上,大气都不敢出,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窑门。张志成深吸一口气,慢慢打开窑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等热气散了些,大家一看,代水泥虽说没完全烧焦,可还是软塌塌的,一捏就变形。
  
  张志成拿起一块,仔细查看后说:“铁矿石比例降了些,可火候还是高了,材料没充分反应,看来还得接着调。”
  
  小张一听,顿时提高嗓门儿说:“我就说吧,这就是白费力气,根本做不出来!咱们还是早点想别的办法吧!”
  
  大刘一听这话,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你不想干就别在这说风凉话!你行你上啊!别光会动嘴皮子!”
  
  王力心里也正焦躁,大声呵斥:“都别吵了!遇到点困难就退缩,这可不是咱们的作风!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是在积累经验!都给我安静,别影响张工思考!”
  
  就在大家准备进行第三次实验的时候,帐篷里走出一个人影,脚步虚浮,正是林悦。今早她就发起了高烧,一直在帐篷里躺着,没赶上前面。刚才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和质疑声,她便强撑着披上一件外套出来了。
  
  “张工,我来帮你。”张志成看了她一眼,发现她状态不佳,明显是强打精神。但这会儿时间紧迫,来不及多问。他微微点头,把秤砣递给她,说:“行,这次铁矿石比例得再降0.1%,就比第一次少0.3%,咱们再仔细核对下。”
  
  第三次烧制代水泥时,林悦的高烧已让她的军装后背被冷汗湿透。她颤抖的手指捏着秤砣,手抖了一下,张志成看在眼里,默默伸手扶了下秤盘。
  
  王力守在通风口,眼睛盯着张志成和林悦这边,随时准备听指挥。“等会儿火大了,你就把通风口关小一点。”张志成嘱咐道。王力点头应道:“好,你放心吧。”
  
  又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张志成伸手慢慢打开窑门。众人的目光紧紧盯着窑门,大气都不敢出。张志成伸出龟裂的手掌探进窑膛,滚烫的气流掀起他花白的鬓角。当那块青灰色的代水泥被举起时,边缘处折射出细碎的晶光!“成了!终于成了!这次铁矿石比例和火候都对了。”
  
  众人欢呼雀跃,激动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张志成看着手中的代水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时才感觉到手上的疼痛。
  
  林悦注意到了张志成的异样,她走到张志成身边,轻声说道:“我帮你处理一下烫伤吧。”张志成看着自己的手,点了点头。
  
  来到医务室的帐篷,林悦从药盒最上层拿出一个牵着花边的铁盒,盖子上印着旗袍美女,旁边三个粗红的繁体大字“獾油膏”。张志成看着这个盒子,心里明白这可能是林悦家里从上海寄来的,看着林悦疲惫的样子,他没有开口询问。
  
  就在这时,孙专员走了进来。他看了看张志成的手,又看了看林悦手中的獾油,问道:“处理得怎么样了?”
  
  林悦回答道:“重度烫伤,烧到了真皮层。但只要保持干燥,伤口不发炎,应该就没什么大碍。”
  
  孙专员点了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说:“张工,在代水泥研制失败期间,部分同志态度不够坚定。我觉得咱们得加强思想建设。刚才我和王力商量过,都认为有必要组织大家一起学一学毛主席的《实践论》,你觉得呢?”
  
  张志成思索片刻,说:“孙专员,我觉得您这个想法很好。咱们现在遇到困难很正常,可要是大家思想不统一,那工程可就难推进了。”
  
  孙专员笑了笑,说:“好,那就这么定了。等会儿我就去通知大家,今晚咱们一起学习《实践论》。你好好休息,手养好了,才能继续带着大家干。”
  
  孙专员走后,林悦又仔细地给张志成的手缠上纱布,说:“这几天你就别沾水了,有什么事,让大家帮忙。”张志成看着林悦,认真地说:“谢谢你,林悦同志。”
  
  帐篷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戈壁滩上,整个营地被染成了一片金黄。
  
  孙专员招呼大家围坐在一起,从背包里拿出一本边区印刷的《实践论》,书脊用缴获的降落伞绳重新装订过。封皮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里面的内容却因反复翻阅而发皱。“同志们,咱们在这戈壁滩搞工程,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为啥会这样?又该咋解决?毛主席的《实践论》里就有答案。”
  
  孙专员翻开书,开始朗读:“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朗读结束,孙专员结合工程实际展开讲解:“就说咱们用的代水泥,从发现材料、摸索比例到建造土窑烧制,这就是一个从实践中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大刘,你烧制代水泥失败,是因为对火候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得在一次次实践中去总结。”
  
  “还有小李,经纬仪被风吹动,这是客观困难,但咱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加固仪器来解决。这就像《实践论》里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咱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如何改进,让认识更准确,这样才能把工程干好。”
  
  队员们认真听着,纷纷点头。王力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道:“孙专员,各位同志,我也谈谈我的想法。咱们一直说要理论结合实际,可怎么结合呢?就拿等高线测量来说,理论上咱们知道等高线间距和地势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戈壁滩的复杂地形、恶劣天气,都会影响测量结果。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记硬背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就像《实践论》里讲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我们测量出现误差,这是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误差原因,改进测量方法,这就是认识的深化。然后再去实践,看改进后的方法是否可行,这样不停地来回做,才能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精准!”
  
  “还有咱们做代水泥,一次次失败不是坏事,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实践反馈,让我们对原料比例、火候控制这些因素有更准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否定整个方向,而是要把失败当作完善认识的机会,不断调整实践方式。”
  
  孙专员听后,忍不住笑着打趣道:“嘿,没想到你还能干政委的工作!这话说得太到位了,就是这个理儿!”
  
  学习会上,大刘想起往事,眼眶泛红:“去年工程大队在胜利五场那边遇到塌方,我就因为没吃透‘实践-认识’这道理,害得老班长……”他声音哽咽,抓起一把沙子狠狠搓脸,“现在俺懂了!失败不是坟头土,是垫脚石!”
  
  小李满脸愧疚,挠挠头说:“俺以前常笑话老乡是‘土法炼钢’,今天这代水泥研制让我明白了,知识不结合实际,就是纸上谈兵。咱们得把理论实实在在地用在这戈壁滩的建设上!”
  
  此时,远处的沙丘在月光下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像是大地沉默的守护者。帐篷里昏黄的灯光摇曳,映照着队员们或沉思或激昂的面庞。张志成望着大家,心中满是感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和自己一样怀揣着建设边疆、改天换地的梦想,在这艰苦的戈壁滩上,正经历着一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砺。
  
  “同志们,”孙专员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咱们今天学习《实践论》,就是要把理论和咱们的工程紧紧绑在一起。往后的日子,困难肯定还不少,但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孙专员的话刚落音,大家都使劲鼓掌。张志成跟着抬起手,却被带着药香的凉意按住。林悦的指尖正压在他缠着纱布的虎口,月光透过帐篷缝隙在她睫毛投下细影。“当心伤口。“她声音轻得像戈壁的夜风。
  
  林悦微微皱眉,轻声嗔怪道:“你忘了自己手烫伤了?”她的声音不大,却刚好能盖过逐渐平息的掌声传入张志成耳中。这时,旁边的队员们投来了好奇的目光。张志成这才反应过来,脸上瞬间泛起红晕。林悦也察觉到了周围的目光,双手触电般赶紧松开,眼神慌乱地躲闪着,头也不自觉地低了下去。
  
  两人都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之中,好在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接下来关于明天工程任务的讨论吸引过去。
  
  夜渐渐深,戈壁滩上的风依旧呼啸着,帐篷里的讨论声也逐渐平息,众人陆续散去。张志成望着林悦离去的背影,不知为何,他的目光竟有些难以移开。
  
  另一边,林悦躺在自己的床上,同样辗转反侧。她想着白天自己强撑着去帮忙烧制代水泥,张志成关切的眼神,以及刚才那不经意间的触碰,心里像揣了只小鹿般怦怦直跳。她翻了个身,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可那一幕却在脑海中不断回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