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傅大炮传奇 > 第46章 差一点就被烧掉的国宝

第46章 差一点就被烧掉的国宝

第46章 差一点就被烧掉的国宝 (第1/2页)

前边,我们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傅斯年主政的“中央史语所”第三组(考古学)的成就,毫无疑问,对殷墟和城子崖等遗迹的科学发掘,不但是傅斯年和“中央史语所”的卓越政绩,当然也是蔡元培和中央研究院卓越政绩。更是傅斯年和“中央史语所”,乃至蔡元培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贡献。
  
  第三组(考古学),只是“中央史语所”的三个组中的一个,在第三组创造辉煌伟业的时候,第一组(历史学)和第二组(语言学)也同样在创造辉煌。
  
  每说到傅斯年和“中央史语所”,人们不但会很容易联想到殷墟发掘,也会联想起“明清档案整理”。
  
  “明清档案整理”也被称为抢救“大内档案”。
  
  清内阁大库,在旧内阁衙门之东,临东华门内通路,素为典籍厅所掌。
  
  清“大内档案”也就是内阁大库档案,是指清朝政府存放在内阁大库中的明末至清代的诏令、奏章、则例、移会、贺表、三法司案卷、实录、殿试卷及各种册簿等。
  
  内阁大库原编为六个号,礼、乐、射、御四个号所藏全是明末至清代的档案,书、数两个号除收藏赋役书、命书、朱批谕旨、乡试录、殿试卷外,还藏有明朝文渊阁旧籍及各省府县志。
  
  总的来说,内阁大库所藏,书籍居十之三,档案居十之七。其书籍,多明文渊阁之遗。
  
  宣统元年(1909年),库房损坏,这些档案书籍被临时搬放于文华阁两庑和大库外边的庭院里。露天堆放非长久之计,于是主管学部事务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将其中书籍捡出,成立“学部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档案部分被视为无用之物,经内阁会议讨论后,拟予以焚毁。
  
  这批档案或许也有天意保佑。就在一众太监计划如何把这么的“破纸”搬出去烧掉,还不能给宫里造成空气污染而苦思冥想之时,时任翰林院检讨的著名书法家章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库中。
  
  听到太监们的叙述,他觉得既然这些东西反正要销毁了,闲来无事,在里面翻翻,说不定能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章梫这一无意之举在这其中找到了由宋代人留下的玉牒残页(简单说就是宋版书),这使得章梫非常惊讶。他在向太监祝福暂时不要动这些东西后,急忙找到当时在学问与身份都极其显赫的张之洞,向他说明原委。
  
  张之洞又去找到在当时盛名在外的学者罗振玉,罗振玉通过阅读残页上的文字,当即表示这与《宋史•艺文志》中提到的文献是一致的。罗振玉进一步认为,内阁大库就是明代文渊阁的故址,定然有许多藏书遗留在其中。而张之洞又继续询问一些同僚,确定罗振玉所言是事实。
  
  在此基础之上,张之洞立即组织人员,到内阁大库按照保存下来的明代文渊阁藏书目录去寻找前人遗留下的古书,尤其是价值连城的宋版书。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张之洞也急忙上奏,请求驳回,然后急忙去故纸堆当中“寻宝去了”。但是他们认为的宝贝只是偶然所得的,更多的只是明清普通的官方档案,并没有什么价值。即便是张之洞这样的硕学大僚,并没有现代的史学价值观念,在找不到他所期待的宋版书之后,也是悻悻地转身离开了。而这批档案虽然命令不让烧毁,只是继续堆放在大库当中。
  
  辛亥革命后将这批档案材料划归教育部历史博物馆收藏,于一九一七年全部移放于午门端门洞中,。
  
  这些档案被废置在午门,不断有人在好奇心趋势之下,公或者私的原因,前来查看。但是不管是普通的官员还是有浓厚学术兴趣的学士大夫,他们在看待这些档案之时,都是注意能否从中找到一两本宋版书甚至是残页,即便没有宋版的,明版的也未尝不可。所以一旦发现在这些档案当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时,便觉得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例子便是清末著名的藏书家傅增湘与这批档案的故事,他在听说到这批档案的缘由后,多次勘探没有发现他想要的宋版文献,只能默默离去,说明当时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于近代以德国为主,兴起的利用官方档案研究历史的学术观念,基本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